看了两段Ted演讲视频,甚是精彩。
一个探讨了,为什么我们学不好一门外语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太在乎旁人的评价了而怯于表达。
有人的英语水平不高,但这并不妨碍他与讲英语的人相处共事。他能够自信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并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英语不是高深莫测的东西,它是一个工具,促进人们交流的一种工具。 她把英语从神秘莫测高高的圣坛上拉下来,让它参与我们的生活,更为接地气。
学是为了用,当大家接受了十几年的英语教育后,仍旧张不开口,这就值得反思了。
另一个是,来自一位掌握20多种语言的小伙儿的演讲。
他说道,大家都对他的经历和能力感到好奇,他本人也多次接受了各种采访。
出于猎奇,主持人会让他用各国语言同观众们打招呼,然后采访一下他的学习方法。这几乎成了一种模式化的对待,对此,他感到有点厌倦,如动物园里被参观的猴子,有些不适。
他说,最开始想了解这些语言是因为对不同国家的文化的好奇促使的。而不是天天说些,"今天天气真好","你中午吃了啥"这些无甚意义的话。
这两种观点虽然有些出入,但其实不难理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主要考虑个人的不同需要。
前者,立足于一门外语的实用性,掌握了基础表达,你也可以畅通无阻与外国人交流表达了,从而实现某个目的,办成某事。
后者,不满足现状,想要延展开来,更多地挖掘其文化、历史、社会、经济的内核,而不愿意泛泛游于表面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
如此看来两者其实是递进关系,而并非是对立关系。而这两种追求,我亦是认同的。不存在因一个而否定另一个。
以上,纯属个人拙见,不当之处,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