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通史 10
今日启发:
Elton:
日文文化的曙光
采集渔猎生活与绳文土器文化
农耕文化的萌芽
因此,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学者对农耕文化始于弥生时代的论点提出了质疑。井上光贞、佐伯有清指出:“绳纹文化时代中期以后,已开始薯类、稻谷类的栽培,这是有力的假设。可以认为,在大多数没有接近海洋的山岳地带生活的绳纹时代人,已获得了栽培的新技术。这暗示着象征下一个时代弥生文化的水稻耕作已从九州迅速传到中部日本,奠定了栽培农耕的基础;还有,在绳纹文化时代晚期,大陆水稻栽培技术已传到九州西北部,逐渐改变了农耕,可以说,这一时期,虽然仍未形成有计划性的农耕生活,但已有火田农耕并开始接触水稻耕作技术,为在弥生文化时代的初始期进一步接受大陆水稻耕作技术、确立农耕文化,做好了变革的准备。(图二)
图片
文明渐渐长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原始社会意识逐渐产生,这也表现在从原始居住到一般风习和墓葬制上。绳纹时代原始人的居住,从旧石器时代以天然洞穴、巨岩背地为主,过渡到以竖穴式住居为主,一部分则是堆石式的住居模式,还有以天然洞穴而居者。从北海道到九州已发掘的一万多个绳纹时代聚落的建筑遗址来看,多为贝家,次为泥炭层或堆石,分别有洞窟、竖坑、竖穴等形式。在茨城县花轮台的绳纹文化时代早期贝冢居住遗址,发现在一个长方形平面上,由中央部位4根主柱和沿周围配置12根支柱支撑遮蔽物的“切妻式”模式,即屋顶为人字形、山形、坡形结构的房屋雏形。这是至今已发现的日本较早的建筑遗址之一。琦玉县水子大应贝冢和神奈川县南掘贝冢,其为竖穴住居,还拥有中央广场,呈马蹄形或圆形的村落结构。特别是八岳山麓长野县尖石遗迹,在舌状台地上散落着数百户遗址;以及千叶县姥山贝冢,在1300平方米的环状大贝冢下,存在数十户被废弃的建筑遗址等。由此可见,当时通过共同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已由家族生活为单位,扩大到以集体生活为单位,形成住居建筑和小群体的生活方式,同时其居住规模逐渐扩大。绳纹人以这种居住场所作为群体的据点,通过采集食用植物和狩猎鹿、野猪等手段,获得食物,构筑起原始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从上述发掘的石器、土器的种类和居住类型的变迁可以证明它们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落的确立和共同体的强化是相对应的。(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