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𡿨论语〉学习笔记273卫灵公第十五28》

《金文诚𡿨论语〉学习笔记273卫灵公第十五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壬辰月壬戌日,三月初四,2016年4月10日星期日。

一,钱穆先生的译。

先生说:"人人都厌恶他,必得仔细审察。人人都喜好他,也必得仔细审察。"

二,众恶或者众好,这两种极端现象,什么情况下会出现?

1,众恶之的,有可能属于特立独行以至于不合于流俗的人。遇到异口同声厌恶的情况,就要审察具体情况了。

2,众好之的,有可能是同流合污阿党比周而取悦于流俗的人。遇到人人说好的,一定要具体审察,分辨性质。

三,不审察行不行?"大家说好,才是好",这样是不是公开民主?以众论为公论,有何危害?

危害是:失治。

失治,治的反面就是乱。乱的结果就是败。败的结果是坏,坏的结果是散,散的结果是害。

四,评价标准是最高管理准则。

评价标准超越金钱利害,成为风气之源。

《管子·明法解》:"乱主不察臣之功劳,誉众者则赏之,不审其罪过,毁众者则罚之,如此者,则邪臣无功而得赏,忠臣无罪而有罚。"这段陈述中的审察不明之责,我们人人都犯过。我们冤枉一个人,不只是误以为他带给我不好,不称心不满意,还把他的好给抹了,所以,一个错往往是双重孽,一个错连锁出来是加速度。中国文化求稳不求快,这是很高的智慧,值得我们领会,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以不失为第一和最高荣誉,慢求有功有表现而得赏识的愿望,这样的愿望往往成怨望啊!

《管子·明法解》又说:"如此则慤愿之人失其职,而廉洁之吏失其治。"慤,音确,que4,诚实、谨慎的意思。评价失当的后果是想干正事,能干正事的人丢官失治。

所以《明法》说:"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誉为赏,而以毁为罚也。"这是因为大家都竞相讨众人说好话以得到赏识,把别人的批评当作受罚的原因而疑惧。这是随大流的弊端之源。

五,怎么做呢?

首先是提高认识,摆正观念:

天下有众论,有公论两种,众论未必出于公,公论未必尽出于众。所以,要要审察。

其次,树立正确观念:义是标准。

刘宝楠先生讲解说,"不必任众,亦不必专己,必察彼己之所为,而度之以义,或舍人取己,故举无遗失而政无废灭也。"既不听言众言,也不自专,而是审察所作所为,以义理衡量他,这样做,既使不采纳众人意见而独立判断,也不会遗漏而治理安固,不会废灭危殆。

尊重大家的声音,但是内心自有义谋,避免偏听偏信偏心偏断,一个偏字,是正的天敌。

正义是公道。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