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在国家治理的庞大体系里,基层宛如基石,托举着民生安稳与发展的重任,而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直接纽带,肩负着凝聚民心、汇集民力的使命,其一举一动关联着千家万户的喜乐悲欢。心系群众,绝非一句空泛的口号,不是一时兴起的作秀,而应化作一砖一瓦的务实行动,丝丝缕缕融入日常工作的细微纹理之中。
贴近群众,需用脚步丈量民情的广度。基层天地广袤无垠,村落街巷、田间地头皆是天然的“办公场所”,蕴含着最质朴、最真实的民生百态。基层干部要果敢地走出办公室的“舒适圈”,摆脱文山会海与案牍劳形的桎梏,带着真诚、揣着热忱,深入到群众家中,坐坐简陋的炕头,聊聊柴米油盐的家常,仔细查看家中米面粮油是否充足,关切问询生计经营有无难处;走进绿意盎然的农田、蔬果满架的大棚,俯身查看庄稼的长势,悉心询问收成的预期与销路的宽窄。在这充满烟火气的日常往来中,洞悉群众的急难愁盼,那些隐藏在旮旯角落的民生诉求方能有处倾诉,关乎衣食住行的民生问题方能留下清晰可查的痕迹,为后续精准帮扶筑牢根基。
倾听民意,要以耐心凝聚民心的厚度。群众的诉求恰似繁星,多样且繁杂,或为鸡毛蒜皮的邻里纠纷,或事关村庄道路、水电的基础设施建设,或聚焦于养老、医疗保障的优化提升。无论事情大小,桩桩件件皆系民生冷暖,皆是群众心间沉甸甸的牵挂。基层干部接待群众来访时,当务之急是放下手头千头万绪的事务,收起心浮气躁的心态,递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送上一个春风和煦的微笑,用专注的神情、倾慕的姿态,倾心聆听抱怨与诉求。不随意打断群众的话语,不敷衍塞责、相互推诿责任,将心比心,站在群众立场共情理解,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被关注,由此方能在干群之间搭建起坚固可靠的信任“连心桥”,民意的涓涓细流方能顺畅涌流、汇聚成河。
排忧解难,靠实干践行担当的深度。知晓群众难处仅仅只是漫漫征程的起点,着力解决问题、破除困境才是关键所在、价值所依。面对贫困家庭,要苦心孤诣谋脱贫致富良策,因地制宜引入适宜产业,手把手传授实用技术,组织技能培训,拓宽增收致富的多元路径;针对老旧社区,积极投身环境整治行动,协调各方推动水电设施修缮、道路翻新拓宽,力促居住条件实现质的改善;聚焦教育资源稀缺、医疗水平滞后的短板,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方奔走协调资源,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招募专业人才,全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桩桩件件民生实事皆需从实处发力,以辛勤汗水悉心浇灌民生福祉之花,无惧烈日骄阳、风雨泥泞,用自身的辛苦指数稳稳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心系群众是基层干部的“必修课”与“终身课”,这条为民服务之路,没有终点,只有接连不断的新起点。唯有深深扎根泥土、心怀赤诚,以脚步的勤勉、耐心的坚守、实干的笃行作笔,饱蘸深情墨汁,方能书写出群众满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为民答卷,筑牢基层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稳固根基,汇聚起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