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讲了人生中的抉择的的确确是重要的,事实上,当你没有选择的时候,那么剩下的,只有努力;当你拥有选择的时候,往往选择是更重要。既然选择可以改变人生道路的,如何去做一个恰当的选择却又成了一个拦路虎。而这一篇则主要讲讲怎么来做抉择。为了写这篇文章,确保其客观性和科学性,本人也参考了很多其他人怎么做选择。这篇文章会评价很多其他文章有关于选择的观点,并最终得出一个我自己还算满意的结论。
首先众多鸡汤文的标题是这样说的,《世界真大,我想出去看看》,于是毅然决然辞职出走。因此,抉择就是随心所欲而已,在这个以功利,物质主义熏心的世界,不得不说是一股清流。然而,这样随心所欲的决策原则之所以成为一股清流,大抵也是因为它不靠谱吧!高度的不可预测性和无计划性导致不可控的未来。也许可以偶尔为之,但是对于人生的重大决策而言,在屏幕前阅读的各位看官真的愿意将自己的未来轻易交给所谓的“随心所欲”吗?怕是不怎么敢。若真是敢,也就无需继续往下看了。
另一个资料来源是知乎大拿:
独立思考很重要,而不是人云亦云。你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人云亦云。也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听大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终自己做决定。
当然看完了上面一段话,大部分看官的第一反应就是,说着挺对的,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并且事实上,当你向某人征求意见的时候,其实你的决定已经倾向于此人的想法了,所以最终也并不是自己在做决定。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有这样一段:
假使你去一位牧师那里征求意见,那就是你已经选择了这个牧师。至少你已经或多或少知道了他会给你什么样的劝告。换句话说,选择一个劝告者仍然是自我选择。如果你是一个基督教徒,你会说:去问牧师,但牧师有折衷派的,有固执己见的,有见风转舵的,你要选择哪一类的呢?假使这青年人选择了固执己见的牧师,或是折衷派中的一个,他必已事先决定了他将获得的忠告。同样地,他来找我,也已晓得我会给他什么样的意见,而我只能给他一个答复,你是自由的,因此选择罢一一这就是说,创造。我不想无限放大人的主观性,但我一直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向谁求助,决定听谁的意见,归根结底都是自己的一种抉择,无可回避的推论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全责。
在历史上,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给他的同行做出两难选择提建议时,提到了利弊清单做选择法:
即在白纸中间划一条线,左边写上优势,右边写上劣势,然后在3天内不断列出做这件事情的各种优势和劣势,最后给每一项优势和劣势打分。哪一边得分高就相应做出哪一种选择。
但是这个决策方法依旧是有缺陷的,当一个人内心有先入为主的偏见时,依旧无法给每一项优势和劣势打出公平合理的分数。
不过当我搜索更多的资料的时候就发现,其实早就有那么一本书告知了我们需要怎么去做决定,书为《决断力: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做出更好的决策》,其中所倡导的并不是一个做决定的方法,而是一套流程,WRAP:
a. 拓宽选择空间 Widen your option
还记得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分享的最终考上清华的L的故事吗?她就是在扩宽自己的选择空间,而非在仅仅在外界环境给出的几个选项中进行选择。
b. 把假设放到现实中检验 Reality-test your assumptions
这里主要指的是考虑一下相反的情况,还记得上面所说的主观偏见吗?如果我们去考虑和听取一下与我们自身想法相反的意见,自然是有助于我们的决策的。另一点是在行动之前,先对我们的选择进行实验,类似于创业者中比较流行的制作最小可行性产品来试错。
c. 在做出决策前,留一段时间思考 Attain distance before deciding
这主要是为了克服自身的短期情绪。比如说你看上一个价值你三个月薪水或者生活费的包,欢喜得不得了,可能一冲动5分钟内就买了。可要是花10分钟深思熟虑一下这个包在10天后,10个月后,10年后,还会给你带来同样的幸福感吗?如果答案是,那就放心买。如果答案是否,那么这一冲动在一段时间后,肯定会沦为后悔。
d. 做好出错的准备Prepare to be wrong
预期最好和最差的结果,并相应为此做准备。
相比较前文中的各种有关于决策的观点而言,个人认为《决断力》这本书中提出的一整套决策流程相对而言更加科学,避免了在决策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错误。有兴趣的看官们可以去搜索阅读一下这本书。
最后还要提醒一下诸位,对于一个美好的人生来说,其实做对选择即便重要,却还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事情在于你是否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否能坚持到底。那么怎么样才能坚持自己的选择呢?期待我明天的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