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家长,是孩子的供养者、教育者、护佑者,在家庭养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很多家长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塑造孩子,对孩子的言行举止,甚至情绪、需求进行控制和决定,让孩子各方面符合自己意愿,认为这是对孩子好,是履行家长的责任。然而,当家长不顾及孩子的真实意愿,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标准对孩子进行控制和决定,势必会引发这样的结果:孩子幼小不具备表达能力的时候,面对控制和决定,主观意愿被否定又无力反抗,情绪会被打断或扭曲,形成意识和潜意识的分裂,造成心理创伤;当孩子自身能力不断增强的时候,会不尝试冲破控制,表达真实自我,抵制父母违背自己意愿的控制和决定,于是出现了我们常说的逆反,亲子关系变得紧张,父母焦虑,孩子也倍感压抑。这仿佛成了一个困局。那么应该怎样正确发挥家长的主导作用呢。
一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
孩子成长有其自身规律,他们出生时就自带运行程序,会像一颗树苗一样,自顾自的长大,这个进程不会因父母主观意愿而推迟、中断或提前结束。意大利教育学家蒙特梭利说:儿童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他的生命就是根据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发展起来的”。作家龙应台提及儿子安德烈写到,“他是一个自由的人,是我生命中相遇的‘另一个人’,我无权强令他做什么,只能和他进行朋友似的交谈。”尽管父母物质上的供给和精神上的抚慰是儿童成长的必要条件,但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我们意识到孩子自带“精神胚胎”,并把他当成一个平等独立的生命体对待,正视孩子真正的需要,给他们广阔空间和更多选择,孩子自然就获得了更好的成长环境。
二是父母在养育过程中要有清晰定位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父母和孩子的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从孩子呱呱落地时母婴同体的完全依赖,到孩子蹒跚学步后,脱离父母双手的相对独立,再到孩子长大成人,走向社会,完全独立。孩子自身能力不断增强,父母养育作用不断弱化,家长的主导地位逐步消减,直至消失。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亲子关系持续变化的过程。期间,父母养育的具体体现也是各有侧重。婴幼儿时,对呼奶唤报要及时回应,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生长环境;童年时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孩子充分感受外界,促进心智发展;青少年期,要尝试放手,创造条件让孩子更多的接触现实,尽早自主、独立,融入社会。
三是家长要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学习个人成长上
对于家长来说,养育孩子不会轻轻松松,整个过程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体力,还需要掌握各种专业知识,扮演好各种角色。关心孩子生活的时候,家长就是细心的保育员;关注孩子情绪的时候,家长就是心理咨询师;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就是耐心的辅导员;带领孩子锻炼身体时,家长就是严格的教练;孩子生病时,家长还要是有经验的保健“医生”。可以说,理想状态下的父母应该是一个超人。现实中,家长不可能像超人那样事事精通,但要尽可能掌握各方面实用知识,即便是现学现用,也会解决很多现实问题。在这些实用知识中,有些还是家长必备的,比如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等,家长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对知晓孩子成长的一般规律、洞察孩子真正需求至关重要。而这些知识的获取,都需要家长抱持强烈的求知欲,持续学习、体察、实践。同时,家长是孩子的直接模仿对象,家长学习的状态,会对孩子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就像李笑来老师说的“尽管智商并不一定遗传,但习惯几乎必然会被下一代继承”。
综上所述,正确的父母主导就是以尊重孩子独立性为前提,以给孩子更多选择和更大空间为路径,以父母个人学习成长为支撑,引领孩子成为更好自己的一种状态。家长在家庭养育中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有利于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全面成长,真正让孩子“如他所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