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节,今时清明不似往年。在这潇湘之地、湘江岸旁,没有那杏花散落、微雨蒙蒙,有的只是微风,只是晴空。温暖的地于寒凉的人。
清明时节,正值春季,鸟语花香,山花烂漫。在这清明时节的三天假期之中,很多人都选择了出去游玩,但是真正的清明其意义又怎是游玩,放假的意义又何在呢?
因身处异乡,自宁异客。没有回到故乡祭奠曾经逝去的先祖,没有去祭拜曾经为了这个家园付出的人们,只得默默的坐于窗前,捧一本词,品一杯茶,看着过往千年今日的点滴在,听着前人对其先祖的深切思念。
翻开一本词,跳出其中的笔墨清香。似乎从中窥探出了当年的些许,似乎从中窥探出了那种清明时节的点点纪念、丝丝感怀。
看着墨香书写唐宋古风吹洒明清的一场杏花雨,已经其零落在尘土之上。不禁思索有几人曾回忆那一段过往。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代诗人韩翃用他的这句诗记载了千百年来清明时节应有的一种姿态与风味。
伴随着这句诗,似乎带我走进了那两千五百多年前。风拂动蒙蒙细雨,辗转洗涤、恍然如昔。
介子推割肉救主,十九年后,重耳忆起当年点滴。曾亲临门前,请出受封,然时光不可逆转,错过了,忘却了,便再也无法挽回了。一方携母隐归山林,另一方纵火以此相逼,最终扶柳而殁的介子推只能留给后人祭奠。寒食清明,不触烟火,凉的食物又冷的谁人的心?
窗外的笑声将我的思绪拉回,不经意间翻到了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一句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是啊,清明时节又怎来的荒冢了,莫不是人儿都跑下去看花了?当看到新闻上有写着多少钱,聘请多少人去哭坟之时。
似乎哭的不是祖先而是自己的那份心。多少的人携二三好友相邀,相邀春日,泛舟于湖,看樱花散漫,听桃花点点,享春风吹拂,抒内心惆怅。而不是在那荒冢只想把去那长满的野草,点上一炷香、磕上几个头。
真的是没有时间吗?真的是没有时间回到故乡还是觉得这些东西可有可无呢?我不明白亦不曾知晓,只能将自己内心对逝者的一份思念,传述于点点的笔墨之间,希望给他们带来一丝慰藉。
原来不明白为什么高启会说“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当年只想着,可能是因为,故国破灭、王朝凋零,争纷四起的战乱之中,没有多少人能够回到故乡去,拜祭先祖之灵,所以感怀“几家坟上子孙来”。
但如今再读起来,却有了更深的一层感悟。打仗的,身披战袍,马背奔腾;穷苦的生计无望,田中惆怅;富贵的四方完水相邀权贵。这样算着,又会有谁何曾会逃离荒冢的命运呢?
合上那个书皮已经泛黄,但内容却依旧如新的词,再看着朋友圈里,大家四处游玩,春暖花开时的种种景象,种种欢声笑语,种种笑魇如花不知是人们淡了、忘了,还是不愿去将其记起。内心充斥着挥之不去的压抑,不知怎样才能将内心解放。
也许是自己的心太过于感伤,再热烈的暖阳都不能照热内心的寒凉。怀抱着对远方的思念,不知思绪依然飘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