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年初二去看的这部动画电影。当时,我们一家参加了一场家族聚会,过年期间,我一向是没有什么话题可以和大家聊,至今也没有点亮喝酒和打牌的技能点,大家也不爱和我聊天,干坐着只能大眼瞪小眼。父亲为了不让所有人扫兴,就让我自己出去找点乐子,玩够了再回来吃晚饭。如果不是这个契机,我一般是不会在大型节日去看电影的,尤其是过年期间,票价可以预见会非常昂贵,同时,电影院也会非常拥挤。我打开手机仔细查看了电影播放时间表,决定去看《哪吒之魔童闹海》——因为我看过第一部,所以可以去看第二部。
下午一点过的电影院并没有爆满,除了最佳几排的最中间的座位,其他都是空着的,可能因为大年初二的缘故,大部分人还在走亲戚和大聚餐。观影厅里,学龄前的小朋友确实占比很大,但是都相对比较安静,我们聚餐的地方正好又位于一家开业不久的崭新商场,电影院的大屏幕,大音响,新沙发椅都让人感到很舒适,总之,这一次的观影体验良好。看完之后,我在晚饭时告诉大家,《哪吒之魔童闹海》很好看很精彩,在近几年我看过的所有动画电影中,我给它排第三,仅次于我挚爱的《疯狂动物城 Zootopia》和《蜘蛛侠:平行宇宙 Spider-Man: Into the Spider-Verse》,说完之后,母亲问这部动画比起我最初的挚爱《千与千寻 千と千尋の神隠し》如何,我思考了一下,告诉她《哪吒之魔童闹海》可以排在第四位。大家点点头,安静地吃完了晚饭。
回到家里,我查看了一下网上的评论,褒贬不一,但总体而言还是好评居多。我那时本来想写点什么,可是一直拖着没动笔,后来随着哪吒的票房一路走高,网上大家吵得越来越厉害,我就更想看看不同的人是怎么评价它的了。我暗自庆幸自己大年初二就去看了这部电影,当时没有抱任何期待,觉得肯定只是一部质量普通的国产动画电影——一般来说,如果系列电影有三部,第二部的质量多半是其中最差的,大概率不如第一部。如果等春节假期结束才走进电影院的话,我就会带着欣赏中国影史票房断档第一,世界影史票房前十的极挑剔心态去观影,不知道会失望成什么样子。
电影上映了差不多两个月了,我看了一下,网上的差评主要集中在殷夫人之死和陈塘关百姓团灭两处原创剧情上(真是导演的原创,以前所有的哪吒影视剧都没出现过这种场面)。我和大家一样没想到导演真敢在春节合家欢的电影里明确写死这么多的人。如果我是编剧,想要在电影最后得到完美好结局的话,可能会改成无量仙翁还是有点良心的真神,因为在搞笑彩蛋中明显有洗白无量仙翁的意思,导演大概率是想让这仙桃挨一顿好打就让这事儿翻篇了,毕竟他的行为是真为阐教的未来着想,只是要想洗白他就绝对不能死那么多百姓,可以改成无量仙翁想要栽赃陷害龙王但并不想真的杀生,就制造了一场看起来天崩地裂的大灾难,但实际上是施了有时效的昏睡魔法让大家都晕过去了,殷夫人和李靖都在其中,哪吒看到“尸体”,以为大家都死了,便去找龙王报仇,后面剧情都一样,就不用改了。同时,由于殷夫人没有真的受伤,所以在炼丹炉中有足够体力可以坚持到最后。最后的大结局,经历了生死劫的一家三口拥抱在一起,金吒木吒回老家探望父母,哪吒勇敢地以自己本来的魔童外貌见了哥哥们——意味着对自我的完全接纳,全城百姓在李靖两口子的带领下开始有组织有纪律地在满目疮痍的大地上重建家园。在这之后,再把镜头拉远,哪吒和龙王在城墙上看着忙忙碌碌又充满希望的陈塘关百姓,开始了他们的什么“我们还年轻”“我要和这个世界碰碰”之类的聊天,这个时候,大难已经结束,观众的心态已经很放松了,主角们想怎么燃都可以。或者,也可以像古典名著《窦娥冤》把“雪飞六月,亢旱三年”放到大结局那样,直接把“火烧陈塘关”放到这一部的结尾,镜头拉远给几个大场面用来引出下一部的故事,等下一部上映,观众肯定已经忘记了陈塘关老百姓的死活。如果这么做,系列电影最烂的第二部就此达成,因为甚至没能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
接下来,我想先提一个《封神演义》中特别重要的角色。关于新版本石矶娘娘,大家对她的评论很多,分歧也很大。我比较认可的观点是,实力强大的仙女被塑造成了丑角女胖子,而且是那种没什么特色的东施一般的自恋女性丑角,影片对她一天到晚照镜子并不断询问“我美不美”这种行为的态度绝对是嘲讽而不是褒扬,相比之下,武力值和智力值强到让人根本不在乎她美不美的《哪吒传奇》中的石矶娘娘,才是更好的女反派样本。不过申公豹已经被洗白了,很难说石矶娘娘在之后的剧情中还会不会是反派。其实,石矶娘娘一个人就可以撑起一部电影的体量了,如果新版本的申公豹和她联手,剧情会非常好看。这么重要的角色被随意浪费掉了,她不当反派,难道元始天尊当反派?
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我的右手边坐着一个不到五岁的小女孩,电影播放到殷夫人被炼成丹,哪吒非常痛苦的时候,小女孩突然站起来大声说:“妈妈再见,妈妈再见。”我有点儿诧异,事后想起来,觉得可能是这么小的小女孩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死亡,什么是永别,或许她以为电影里的殷夫人就像出去逛街的妈妈一样,过一会儿就会回到哪吒身边吧。
我本来觉得殷夫人的死没什么特别大的问题,剧情进展到那个程度,就只缺一个引爆全场的导火索了。不杀她导演也会杀别人,反正影片中已经死了很多人了。后来读了大家的很多评论之后我才意识到,整部《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电影中,所有人都没有母亲和姐妹,哪吒的妈妈殷夫人死了,据说外传中敖丙的母亲也明确去世了,申公豹的爸爸和弟弟都出场了,而且看起来他们仨对家庭都很重视,但是申公豹的母亲毫无踪影,可以合理推测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哪吒家里是三兄弟,敖丙家里是三兄弟,申公豹家里目前出场是两兄弟。不知道这些“消失的母亲”剧情是不是故意设置成这样的,如果动机是故意减少女性角色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的话,其实还好,至少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例如,欧美大火的《黑袍纠察队The Boys》的主线就是Daddy issues,很显然,大家都想看爱看。如果让母亲和姐妹类的角色通通消失是整个创作团队潜意识的表达的话,那真是细思极恐。
殷夫人被炼成丹这件事,导演是直接把她当作推剧情的工具人用了。这就是“冰箱里的女人(Women in the Fridge)”的又一案例。殷夫人不是不可以死,在影视作品中,主角的亲人和朋友都可以为了塑造他的形象而被牺牲。我猜,除了直接推动剧情,导演一开始可能还想把她塑造成蜘蛛侠的叔叔/某几个故事里的格温,蝙蝠侠的父母,鸣人的师父自来也那样的角色——虽死犹生,关键时刻就会出现在主角大脑里,引领他们走向正道。对应到现在这个新版本的哪吒故事中来,死掉的角色可以是父母,女友(我不知道这个新版本敖丙是不是可以胜任这个角色,他既是男二又是女主,在《火影忍者NARUTO》这个故事中,他就是佐助和小樱的合体——还要叠雏田的善解人意娇妻BUFF,难怪好多人抱怨他的人设就是性转版的《哪吒传奇》中的小龙女),太乙真人,如果这几个人中必须有人牺牲的话,我选择牺牲李靖或者太乙真人,除了因为这种情况一般都是父亲类角色牺牲以外,还因为如果有续集的话,这两人在以后的故事中还有很多戏份,大家心里知道他们不会彻底死亡,肯定还会复活,这种预期对观众的心理比较友好。但是这类角色一般出场很早,戏份的篇幅相对较小,主要负责影响主角的三观,而且在主角比较弱小的时候就要死亡,因为他们是后期主角强大的原因,他们的存在对主角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所以,他们的死亡时间点到主角在身体和精神上成长为完全体的时间点之间需要发生很多的有意义的事情,这些事情让主角不断回忆起和亲朋好友相处的点点滴滴,回忆起自己受到的教育并促成主角的成长,最后,这一切事情导致主角成长为真正的超级英雄——超级英雄总是需要面对死亡的,而失去了亲近的人的经历让他们对普通人更具有悲悯心,甚至可能初具神性。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故事中,殷夫人的死和哪吒的情绪爆发构成了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两者直接在同一幕发生,也没有引出什么多余的思考和剧情,等战斗结束,哪吒也没有对自己母亲的死亡发表什么别的看法,或者通过这些独特的经历得到一些独到的思考。他喊了几句口号就宣告故事彻底结束,这件明明对他特别重要的事情就这样一笔带过了。这么轻易就迈过的坎,根本没有设置的必要。
其实陈塘关百姓团灭这一点,我觉得不能算是特别大的败笔,因为在塑造实力毁天灭地的主角和反派的时候,确实常常会有黎明百姓遭殃的情节。很多年前大家就吐槽过类似的剧情。一些角色为了表现自己的霸总人设——有时候是深情人设,会把“你如果敢伤害女主,我就杀了这天下苍生”挂在嘴边,大家看了纷纷吐槽“天下苍生哪里惹你了”“我就是苍生之一,我不同意”。这次《哪吒之魔童闹海》在陈塘关百姓团灭这一点上之所以会特别让人反感,可能是因为它不仅展现了陈塘关团灭之后的地狱景象,还对其中母子三人的凄惨死相给了好几个镜头的特写,让人们切实地意识到百姓真的都死了,都惨死了,加重了人们的反感心理。同时,由于李靖是陈塘关总兵,守护陈塘关百姓是殷夫人和他的工作职责,大敌当前,两人打不过就躲的行为(虽然看似万不得已)也是造成百姓团灭的原因之一,让人观感就更不好了。这一点,我在电影院观影的时候并没有觉察到,当时就只顾“燃”了,现在细细分析剧情的话,发现这段剧情确实造成了殷夫人和李靖的人设割裂。这里剧本要改就只能大改,因为需要动这部片子的底层逻辑,很多人的人设都要变。在哪吒原本的故事中,哪吒和李靖为了百姓的安危,都是愿意付出一切甚至是自愿赴死的,百姓的生命安全是推动故事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故事中,百姓只是背景板,连工具人都算不上,因为没人对他们的死有大的情绪起伏,作为陈塘关总兵的李靖甚至还没哪吒为他们的死亡感到愤怒。实话实说,哪吒确实是一个反父权反孝道的故事,但是无论是哪吒还是李靖,在所有的版本中都没有对不起陈塘关百姓的地方。而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故事中,不仅滔天的灾难就是这家人带来的,在灾难真的降临的时候,罪魁祸首居然都跑了。金庸在自己的书中安排郭靖和黄蓉守城而死,甚至可能他们的爱女郭芙也死在了那里,以此来完成他们这一家“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终极人设,这恰恰是作者珍惜自己角色的表现,如果一个人只有小爱,没有家国大义的话,就不是大家喜欢的“侠客”了。城破之际,百姓遭难之时,殷夫人和李靖的逃离让他们的人设落了下乘,而且观众很快就能察觉到这一点(所以到底是为什么非要有杀死全城百姓这个情节啊)。
有人评论说美国的超级英雄电影也动不动就屠城,这个我可要说句公道话,有可能早期的一些故事中老百姓很容易被误伤,可是超级英雄系列故事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创作体系非常成熟,大部分时候还是比较有人文关怀的了。就拿大家提到很多次的《复仇者联盟The Avengers》系列电影来说,旺达控制不住自己的力量误伤普通百姓,针对这件事,联合国出台了索科维亚协议(Sokovia Accords)想要限制超级英雄的权力,这就是《美国队长3 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中内战的导火索。另外,随着《复仇者联盟The Avengers》故事的不断发展,化成灰的普通人都复活了——虽然这个消失又复活的过程可能造成了别的伤害,但总算还是都活过来了。至于DC那边,超人和蝙蝠侠的人设中就有不杀人这一点,超人连树上的小猫咪都要及时营救,被普通人抓起来时还自愿接受审判,蝙蝠侠连多次伤害自己和亲人的小丑都不杀(二桶你死得好惨啊),同时,这俩角色在故事一开始就能熟练掌控自己的力量,从来不冲动行事,是超级英雄的完全体,搭配真善美且实力超群的神奇女侠,他们几个几乎不存在“误杀”的时候。至于在大事件中,DC还有闪电侠这个可以穿梭于平行宇宙并重启时间线的终极杀器,如果人死得实在是太多或者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编剧编不下去)的后果,献祭一名闪电侠即可让一切恢复正常。总而言之,在大部分超级英雄的故事中,如果不是超级反派,肯定不无故杀普通老百姓,如果一定要死人,死的多半就是超级英雄本人或其团队中的一员,如果发生了大面积平民死亡,时间线会重启,死人会复活。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故事中,我们暂时看不到像闪电侠那样可以重启时间线的存在,所以百姓的死亡格外让人心情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