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科学课沦为考试的奴隶
一位同事抱怨学校只注重成绩,忽略了学科素养的培养。同事诉说了他的烦恼。
孩子回家告诉家长,“同学们说这次期中考试要考科学和品德。”同事告诉孩子,“好好复习,把科学书好好看一遍,一年级的内容不是太难,应该问题不是很大。”孩子告诉家长,“关键是我们根本没有上过科学,科学课一直被语文和数学老师占用。”上三年级的孩子补充说,“我们的科学课一直被老师占用,但是老师给我们抄了很多科学背诵的知识点。老师说,只要背会这些知识点,考试就不成问题。”还记得支教去过一所偏远的教学点,学生人数不多,老师的配备也紧张。当时支教的一年,几乎也没有见过老师们去上科学课。高年级的科学课也只是去背诵知识点。虽然学校规模小,人数少,但是各种实验器材是很多,只是这些器材都堆在库房中,根本就没有打开。科学课只是一门考试的科目,只因考试的题目相对单一,没有必要花时间去系统给学生讲授,只需记住答案即可。这是很多农村老师对于科学科目的认识。
科学科目由原先三年级开设变成现在一年级就开设科学科目,足以看出是国家对于科学科目的重视,也可以看出科学素养对于孩子一生的影响。科学科目的分量不应该只是孩子成绩单上的一个数字,也不是考评老师时候的一个指标,而应该是孩子影响孩子一生的科学观的积累和沉淀。一个国家的科学素养的高低,取决于每一个公民的科学素养。而每一个公民的科学素养就是来源于每一个学生,即使是一年级的孩子。科学素养的培养要出每一个学生抓起。科学课程承担着孩子科学素养的积累,担负着未来社会科学素养提升。因此,每一个用公民意识的老师绝不会把科学课沦为考试的奴隶,更不会把科学课看做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课程。提升科学课的学校地位,需要做到这样的几点:
首先,变考试形式为作品展示。借助现在流行的PBL教学理念,可以把一学期的科学课程设置成一个项目,师生共同完成一个作品。作品根据学生水平,学校的办学经验,当地的经济水平等综合考虑,设置不同层次的作品。学生能不能够做成作品,就是一个课程课程的做好检验。而且学校设立专门的教室去保存学生的各种作品,更加会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其次,组建一支专职科学老师。农村学校的老师数量有限,每一个人都分担着很多不同的教学任务。科学科目与其让每一个主课老师附加的去带,还不如调拨出专门的教师专职去带科学课。专职会让老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钻研科学,让科学课会更有深度。
最后,加大宣传力度,让家长参与到科学课程学习。教育行政部门用公开信的形式,或者教育媒体,大力宣传科学素养对于孩子一生的影响,让全社会重视科学课程的学习。同时,学校尽可能的让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学习科学课程,毕竟科学课程的观察和实验需要家长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