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少即是多》这本书,非常的享受。
虽然还没有看完,但已经感受到轻松愉悦。
关于幸福的理解,需要经历、年龄的感悟,还与时代的发展有关。
在缺乏物质的时代,人们追求物质成为主要动力,多少都不会满足。因为曾经缺失过。
比如:我们年迈的父母们,家里没有二斤米一直存放着,就不安全。为何呢?因为以前饿过肚子,有自然的恐惧。
我曾经有一个朋友,习惯性保存1000元现金以备不时之需。原来,她以前因为没有现金差点流浪街头。
《少即是多》这本书作者是日本人。他发现物质极度发达丰富的日本人幸福感很低,全世界最有幸福感的是北欧国家。
在分析社会架构、福利、环境、受教育程度等等后,作者罗列出了新幸福的十个条件。
一 ,享受工作
享受工作与工资高低没有关系,而是是否开心。是否具有挑战性和成就感。能不能学习到东西,不断成长、改变并为之感到满足。
例如:《安家》剧中的房产中介徐姑姑,不愿意当高管,就愿意做销售,因为他在与顾客的互动中获得自己要的价值。高管职位有勾心斗角,地位再高,但不愉快。
二,有关系亲密的家人朋友
工作顺利,没有亲密关系的人可以分享,也谈不上愉悦幸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分享美好分享快乐是人这种高级动物独有的一种情感体验,在幸福的占比中非常重要。
三,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这里讲的并非是很高的收入,起码可以满足生活的必须能力。相对于收入的高低多寡,还有对于金钱的态度以及理财方式更加重要。
也就是说对于金钱的控制力。
相比李与林二位朋友,很明显林的幸福感很高,深圳与老家各一套房子。很有计划与分寸。而李夫妻都是高管,深圳房子三套北京一套,每年70、80万的保险,疲惫不堪焦虑失眠是常态。没有幸福只有委屈。
四,身心健康
身体有控制不消耗,内心无纠结情绪平静。
哪一方面不健康,幸福都是零或者负数。
五,拥护刺激性的兴趣与生活方式
比如:学乐器、跳舞、冲浪…,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如果前面四项都有,但空闲时间很无聊,幸福感受也会减少。尤其是人脉圈与利益圈绑在一起。没有自己纯粹兴趣不带功利色彩的社交圈,是蛮不自由的。
六,觉得自己拥有自由时间
一种是要有自由可支配的时间陪伴家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种是拥有大把时间,无所事事不知道如何打发也是没有意义的。
七,居住环境
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并不是非要豪宅。在意外表环境的,可以住郊区,不一定要沉甸甸的非在市中心挤,就为追求高房价。
在意室内的,也不需要高档家具,干净简洁、温馨雅致自己动手打理。
甚至与租或者买都没有多大关系。
并非一定要买房子、一定要买市区房子才是幸福的逻辑。
八,具备有效果的思维习惯
别把自己当作受害者,经常处于消极状态。习惯性找借口逃避责任。思维不敞开总是固定思维的人,即便满足很多条件,也是难以获得幸福感的。
九,能够放眼未来
幸福来自于希望
对未来恐惧,无法获取幸福。
比如孩子还很小就各种担忧焦虑放不下。
衰老了,对死亡恐惧。
我现在觉得自己60岁不需要再染头发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随意穿旗袍带珍珠项链是很美的一件事情。
十,感觉自己在朝目标迈进
没有目标就如同无头苍蝇,目标感是一种动力,尤其是如同“微目标”这样的每天打卡,就是一种自我愉悦的好方式。意识不断提醒自己可以与大目标、渴望的目标越来越近了。充满能量。
这些条件的共通之处,就是人只要不被工作、金钱、时间、环境乃至常识束缚,就会获得自由。
自由会保持对生活的自主决断和选择权利。
简单的说,幸福感就是自由感。
(今天是2020.03.17,我千天演讲打卡第318天)
我是黎亚,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与我有关的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