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英国夫妇,丈夫因为受到乐高公司的工作邀请,妻子辞去时尚杂志记者的工作,两人前往丹麦一个叫比隆的小镇工作生活一年。
嗯,这就是这本400页书的全部内容。
咳咳,书归正传。拉塞尔用自嘲的方式描写了一对英国夫妇到丹麦小镇后生活的诸多不适应,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丹麦人和这个国家的种种价值观,最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丹麦是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
她总结了一年丹麦生活的经验和建议,专门提供给那些无法移民丹麦但却想体验与众不同的人借鉴,总共有十条:
1.信任。这是丹麦人如此幸福的首要原因,因为信任他人,丹麦的政府和管理系统十分高效。
2.享受hygge。这是丹麦语令人舒适的环境的意思,丹麦人提倡享受简单生活的乐趣。
3.让身体动起来。通过运动等方式让身体动起来,不仅会释放幸福的内啡肽,还会让你光彩照人。
4.重视美学。一个人所处的美学环境与他的个体感受之间的关系十分明确,当我们的身边充斥着高品质的设计时,我们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如果我们周围的环境令人愉悦,我们就会感到温馨和安全。
5.简化你的选择。太多的选择会加重负担,丹麦人非常擅长零压力的简约生活和底线之上的自由。
6.感到骄傲。找到你和朋友们擅长的事情,并彻底掌握它,这会极大提高你的自信心。
7.重视家庭。家庭在丹麦生活的各个领域总是被摆在首位,更多关注自己的家庭,保持亲友间的往来,会更加幸福。
8.对所有工作保持敬意。丹麦人从不歧视任何一种工作,高额的赋税让他们的贫富差距非常小,任何一种工作都能获得体面的生活。
9.玩。丹麦人对于一项活动的热爱是因为其本身,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丹麦人都将玩视作一种可以从事的职业,他们会倾尽自己的热爱、激情。
10.分享。分享会让生活更加轻松、幸福,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无法建立丹麦一样的福利体系,不如先尝试把你的蛋糕分给邻居,或者邀请别人来你家一起hygge,让温暖、朦胧的感觉流动起来。
这10点中,最有意思的是第一点——信任,这是丹麦式生活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另外,这十条之外,丹麦的教育模式也非常值得一提。
一、有关信任
丹麦人具有一种集体责任意识——甚至是归属感。他们愿意为体制做出贡献,愿意缴纳高额的赋税,因为他们觉得物有所值,他们相信政府会将自己的一切料理好。
事实也的确如此,丹麦的福利系统非常全面且有保障,包括免费的医疗保健、免费教育(包括大学学费)、育儿补贴,失业保险会保证你在失业的前两年中仍能得到原薪水的80%,直到你找到下一份工作。
这样看得见够得着的福利政策,使得丹麦人非常乐意花很多钱在赋税上,他们知道这笔钱会让自己和同胞获得更好的生活。而这样高额的赋税还带来了另一个好处——丹麦的收入差距是经合组织国家中最低的。
《平等信任》杂志对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表明,低收入差距会让社会流动变得更加简单。所以,在丹麦,不管你的父母是谁,也不管你的父母做着什么工作,相比其他高收入差距国家,你都更有机会出人头地,更能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工作机会。
这样最小化出身差异,最大化个人能力的体制,使个人的情感和价值认同趋向最高值。这也反过来促进丹麦人接受自己必须缴纳高额税金的事实,选择做个甩手掌柜并全心全意地相信体制。
这样的信任愈来愈坚定,最终它成了丹麦人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任也让丹麦人的生活更加简单,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是丹麦人长久地保持幸福的关键。
二、有关教育
2013年丹麦曾放映过一部纪录片,让一班中国学生和丹麦的同龄学生进行比赛,结果,丹麦的孩子在学业上完败。
嗯……我们又该庆祝应试教育胜利了。
但事实上,丹麦的教育的核心并不是学业,而是发展孩子的社交、认知能力和基于经验的学习能力,最终目标是将孩子培养成多才多艺的自由思想者。
用我们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较,我们还能说自己胜利了吗……还有一个数据,丹麦的全球人才指数高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咳咳……到底是谁家的教育比较成功……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丹麦人就鼓励他们对现有的体系提出批评。如果他们不认同所听到的内容,完全可以向权威发起挑战。丹麦希望公民具有民主意识,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不愿意思考的墙头草。因此,自我成长是丹麦教育的重头戏。
他们教育孩子,人人都有权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或许你无法喜欢遇见的每一个人,但是你要尊重他们的不同。这和我们非对即错,非好极坏的教育观念极为不同。我们的教育更加偏向零差错、零容忍,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被教育有好孩子、坏孩子,好好学习是人间正道,其他都是歪门邪道。这让我们更加注意人和人之间的区别,更加在意人和人之间的比较。
相比之下,丹麦的包容性教育,会极大增加孩子日后对社会、对周围人的包容性宽容性,让他们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减少被困扰和焦虑的可能,这更有可能获得幸福。
丹麦教育还有一点很大的不同——高等教育。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高考结束后最重要的是就是填报志愿,准备开始大学生活。在大学专业的选择中,更受欢迎的往往是未来能够获得高收入的专业。我们赶着上大学,赶着考研深造,赶着毕业工作,一切都是为了抢在别人的前面。
但是在丹麦,预科毕业之后,丹麦人会暂时工作或者旅行一段时间,了解这个世界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再上大学。他们认为,一个人越成熟就越优秀,你知道如何独立思考,如何讨论、保持好奇心和批判性——你不止是照着老师和父母的观点照本宣科。
造成如此差异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在中国,绝大多数家庭没有超额的财富,孩子从小培养至大学毕业,这会花费掉一个家庭绝大多数财产,甚至近乎全部财产。因此,国内很多家庭更偏向于让孩子尽早完成学业,经济独立,回报家庭。而在专业的选择上,有高回报高收入的行业自然就成了大多数人的首选,这两年明显饱和的金融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在丹麦,高赋税高福利的社会体系决定了丹麦的一切教育都是免费的,甚至还可以拿到补助。没有金钱方面后顾之忧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从小养成的独立思考习惯,也会帮助他们选择自己真正想从事的行业。
另外,这一点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能够很好的解释。
人的五个层次需求,只有实现了低层需求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丹麦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由政府全权负责,这就已经超越了很多国家。他们在学校里跟同样的人可以做十年的同学(这在丹麦很平常),足以发展出深厚的友谊,这就已经实现了很多国内学生苦苦不能实现的社交需求。
在尊重需求上,丹麦从小的教育氛围就是要尊重、理解、包容每一个人,接受每一个人的不同,这就避开了让国内很多学生感到自卑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地位。丹麦的低收入差距也使得社会资源分配更加平均,大家享受的东西近乎都是相同的,这在国内几乎无法实现。
最终,丹麦的孩子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自我实现需求,由于他们在上大学前有丰富的旅行经历、一定的工作经历和从小养成的独立思考能力,加之学校重点培养的创造力和未来的工作能力,很多丹麦孩子可以直通金字塔顶。
这在全世界的其他国家,几乎都看不到。
在高赋税支撑起来的完整福利体系下,丹麦人形成了如此高的同一性认识。这样的同一性认识又催生出集体认同感,让五百多万人接受同样一种体制并分享一种身份认同。对体制和教育的友好文化,又从侧面巩固了丹麦人之间的相互信任。
就像丹麦人自己说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的社会,所有人都得到了公平对待。”
嗯……这难道不是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