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海马
街头摄影,这是一种非常自由的摄影方式,摄影诞生的第一张照片据说拍的就是街道。很多摄影爱好者都把街头摄影称为「扫街」。摄影的历史相比其他艺术种类,他的历史并不长,就在这短短的历史中,却诞生了很多摄影大师,这些摄影大师中,以扫街为题材的摄影师占了绝大多数。
我们欣赏那些摄影大师的作品,有时对他们当时为什么这么拍感到不理解,有时对摄影作品本身的内容感到理解困难,每次欣赏这样的摄影作品,总是在想如果大师能给我讲讲他当时的想法该有多好。
法国有个摄影师名字叫做「维利·罗尼」,这位摄影大师出生于1910年,1937年成为独立新闻摄影师,从1926开始拍第一张照片,一直拍到2002年。他被认为是法国人文摄影派的主要摄影师之一,和布勒松、杜瓦诺这些著名的摄影师齐名。
罗尼出版了一本文集《那一天》,这本文集汇集了罗尼的50多张摄影作品,最重要的是罗尼为每一张作品配有一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是以「那一天」开头,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罗尼拍摄的人文作品,更能跟着摄影师一起体会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很少有摄影大师把自己拍摄的作品用文字描述下来。在我看来罗尼不光是一位伟大摄影家,更像是一位文学家。可能很多读者看了这本书后会感觉到,书中拍摄的照片或温馨或充满想象空间,而文章写的太简单,简单到就像一个中学生写的记述文。我倒觉得这就是这些文字的美妙之处,其实摄影技术不难掌握,拍摄的技法也不难掌握,真正难以掌握的是摄影的意识,你为什么会在那么一瞬间按下快门?这才是摄影最难掌握的,也就是我们挂在嘴边常说的那句话「镜头后面的那个头更重要。」
《那一天》中的「贝尔维尔1957」这一篇,摄影的画面是一个男人手扶着楼梯站立着,脚边还有两个旅行箱,整个场景看上去是某个街道的一角。就是这么寻常的一个景象,罗尼把他拍了下来,罗尼用什么文字来描述的呢?他整段文字的是描述画面中的那个男人的心理活动,罗尼用幽默的笔法描写了所谓男主角创业失败的经历,可是到了文章的最后,突然笔锋一转,罗尼告诉读者,其实整个想法都是罗尼自己的编造,因为,这幅照片里那个男人的儿子告诉罗尼,这个场景就是他父亲在那里休息一下而已,和什么失败的人生没有任何关系。看完这段文章,你会由衷的佩服摄影师的丰富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才能造就那非凡的影像。如果你在街头看到这样寻常的瞬间,你会举起相机把他拍下来了么?
做为一个摄影爱好者,你还能在《那一天》的字里行间学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有一篇罗尼写到,他带学生在威尼斯采风,每天晚上回来把胶卷冲洗出来后,同时还要为照片写下一些文字,以便第二天给学生们讲解他当时的感悟心得。这段文字在那篇文章里不是重点,就是一带而过,可是就是这句话,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也常常出去扫街,每次拍完照片,倒入电脑看一遍基本就放在那里了。当时为什么这么拍,当时的周围景象有什么特殊之处,拍了以后有什么体会等等,这些问题当时都还有印象,可是没有像罗尼那样及时记录下来,以至于以后再看这些照片的时候,有时就会很迷茫,当时为什么会拍这样角度的照片呢?类似这样的疑问经常出现。
这本书的封面是罗尼非常有名的作品「巴黎小男孩」,这幅作品被广泛的用于海报、明信片等,完全可以看做是罗尼的自画像。《那一天》的最后一章,罗尼就比较详细的介绍了这张照片的拍摄过程,罗尼在文章中诚实的说明了这张照片其实摆拍的,小男孩拿着面包跑了三次,罗尼成功的抓拍到了这个完美的瞬间。这张照片拍摄于1952年,多年以后罗尼还故地重游,找到了那家面包馆,面包馆依然还在那里,可是罗尼再也没见过那个小男孩的身影。每次读到这里,我感觉特别伤感,摄影瞬间记录下来的就是过去,那一瞬间就成为了过去的永恒,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只能在照片里回忆过去。
《那一天》整本书呈现给我们的就是巴黎以及周边街头巷尾的故事。摄影这件事说简单还真是很简单,罗尼任何时候都带着相机,从来不会错过那些精彩画面。他并没有把每张照片的拍摄技巧和拍摄参数写下来,而是反复强调每张照片都是用最纯粹的情感去拍摄,才使得那些独有的瞬间被定格下来,同时再配上罗尼天才般的讲故事技巧,即使那些画面距离我们遥远,也依然能感觉到温馨的人间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