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何锡联《米巷深处》有感
最近在我们的诗歌网站上读到诗歌协会何锡联会长的一首叫《米巷深处》的诗歌,虽然不长,却让人耳目一新,陷入一种久久的沉思之中。就像当年读戴望 舒的《雨巷》那样耐人寻味、意味绵长。
开始诗人交代了背景,在我市灌云县伊山镇繁荣街的“那条米巷,仍穿着民国的长衫 / 那道伤痕,仍记得屠刀的锋刃 / 古镇的疼痛 / 依然在米巷的深处”,是有着历史伤痕的一条老巷,像一条长衫很形象的比喻,也很明显这里曾经发生过让人难忘的屠杀,刽子手的屠刀血雨腥风。
所以才有第二段的雨夜闹鬼,是冤死者的灵魂变成巷尾的那块石头,让诗人童年记忆犹新。怕影子、怕足音、怕回头、怕微弱的油灯被冷风吹灭。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民国年间苏北农村一个米巷深处的阴沉图景,悠长寂寞的巷子,充满着凝重、惆怅、愁怨,忧伤的抒情意境跃然纸上。
所以少年时代的诗人多么渴望有一盏灯 / 能在巷子里和我并肩行走 / 并将忐 忑的灵魂映照在墙上 / 让我从青砖里聆听悠远的话语。那是人生的一种温馨、一条路、一个谆谆教诲。后来梦想成真,还是走出了这个小巷,从一名充满理想的少年成长为一名会计、教师、行长。
这时诗人“在一颗烟的星光里”才发现米巷能在这么多年的风雨中活下来 / 全都是那首词的护佑 / 让我在黑夜一样的眼睛与 发丝间 / 经常感到欣喜与恐慌 / 尤其当我朗诵着诗歌,或者为你苦思冥想。这时,哀伤的心情和寂寥的米巷已经融合,使诗中凄凉的意境更加突出,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出奇的美感。如
今近乡情更怯,诗人能够衣锦还乡,是一种欣喜又是一种恐慌。欣喜的是诗人又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找回儿时的影子。恐慌的是一个背井离乡的游子,回到久别重逢的米巷,已经是物是人非了,如何面对已故的亲人 、苍老的米巷,诗人的心态应该是复杂、矛盾对立统一的呢。
其实整首诗,以米巷当作诗歌的主体。它已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 人们审美的情感,虚实变幻、朦胧恍惚、孤独远行。 恰似轻柔的小夜曲,幽 地飘在诗人记忆的深处 、静谧地萦绕在人们的心头,让人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思、 乡愁。
米巷深处
何锡联
那条米巷
仍穿着民国的长衫
那道伤痕
仍记得屠刀的锋刃
古镇的疼痛依然在
米巷的深处
记得很小的时候
最怕经过雨夜的米巷
无论闹鬼的影子
还是足音的回响
甚至巷尾的那块石头
都让我不敢睁开眼睛
我曾在许多夜晚
走进狭窄的米巷
但我从不敢回头
更不敢走回头的路
当那盏比我还要微弱的油灯
被冷风吹灭的时候
那时我多想遇到一个掌灯的人
能在巷子里和我并肩行走
并将忐忑的灵魂映照在墙上
让我从青砖里聆听悠远的话语
今夜 一颗烟的星光里
我忽然发现——米巷
能在这么多年的风雨中活下来
全都是那首词的护佑如今
你也成了一条幽深的米巷
让我在黑夜一样的眼睛与发丝间
经常感到欣喜与恐慌
尤其当我朗诵着诗歌
或者为你苦思冥想
(米巷 :位于灌云县伊山镇繁荣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