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里有一句唐诗:天若有情天亦老
说起词这个文体,自唐兴起到宋初时是不入文学主流。真正的文学大家,那是不太屑于创作词。
这就好比是今天的流行歌曲,即使再好听,那心里也不太原意承认那能算是艺术品一样,只多是一种娱乐项目,无法与心目中的真正艺术相比。
看当时名满天下的柳永一生也只够自嘲说“奉旨填词”,混迹于勾栏酒肆,让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外、残风晓月’。我个人认为,宋词的大放异彩的功臣是苏轼,正是由于他的“须关东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出现,从而改变了宋词的地位,让宋词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达到与唐诗比肩的水平。
说到这里可能有很多人会认为我是在哗众取宠,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趣,但是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大家,宋词在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属于不入流,很多的大文豪在晚年编撰自己的文集时都没有收录词作,只不过是收录了把散文和诗歌,由此可见在宋这词并不受待见。
不论怎说我就这样坚持,死猪怎怕开水烫。
宋朝的文人其实是很有趣,他们在继承传统的诗歌的同时,另辟蹊径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里面很多的经典之作,那也是脍炙人口。
今天我要向大家胡说一下北宋著名词人晏殊的一首送别词——《喜迁莺·花不尽》。
这首词情感细腻,写得极为伤感,另外又是化用了唐朝诗人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名句,从而使这首词显得别具一格,充满了无限的忧愁,读来当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看官,上眼那您,且看: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晏殊,字同叔,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思想家;而且还官至宰相,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呀,不过后来由于得罪了人,还是没有逃过被贬的命运。
在这首词中,他其实是表达出了内心的忧愁,送别朋友之时,又感叹了自己的命运,毕竟在生活中他也有几许不如意,这也使得他悲痛不已,所以创作了这么一首感伤之作,使得这首词成了宋词里的名篇。
词的上阕先是由景入情,这也是较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并不很新鲜,但是由于写得很深情,也就使得整个上阕还是营造出了一种凄美之感;花开花又落,柳叶绿了又黄了。这眼见的景色与我很相近,现在的我就是很忧愁。离别之时我们都喝了些情感相送,等到画船起航了之后,一切皆成空。离别得太久了,自然是会悲痛,但是总有相逢的一天。
这是春天里的别离,晴朗的心情即将成为过去时!春花也一样,月上柳梢头也一样。就像故里、旧人、往事、童年、青春,都是要过去的。
可是天会放晴,花也会再开,记忆也可以再回放。故旧,往事和自己的从前,都存在记忆里,偶尔被风翻出来回味回味算也是一种相逢。
词的下阕则是更加伤感,而且在这里还化用了李贺的名句。你离开之后,我也没有了知音,瑶琴朱弦不再吟抚。天如果还讲点情意的话,它也应该与我一同悲伤,一起衰老。劝君此去多保重,不要再在意名利场上的起伏得失,一切以平常心对待,这样才能够让原来驿动的心平静下来。宦海沉浮都是常事,古今都是一样,那只不过是一场幻梦而已。
在这下片晏殊把人之长情的那种感伤之怀,还有送别分别之时的伤感之意,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而未做女儿扭捏姿态,男儿说闺密语状,从而让这首词更具有真情感染力。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说起宋词,其风格多样,题材也是极为丰富,各种不同的话题,而且在表现形式与手法上也有所突破。词到了宋并不单纯只是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更多的还是关注于内心的世界。
在晏殊这首《喜迁莺·花不尽》一词中,他正是把那种送别之时的忧愁,还有悲痛还有点无奈之苦,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也就使得这首词充满了感伤,使得读了之后,也是立马能够感受到他的悲伤,两个人的友谊,一方要去远方,也就意味着可能此生再难相见,所以词人写得很是伤感,每一句都充满了浓浓的愁,读来也是令人肝肠寸断。
借一抹临别黄昏悠悠斜阳
为这漫漫余生路上添一道光
借一句刻骨铭心来日方长
倘若不得不天各一方
人
渺小,如蝼蚁
卑微,如尘埃
晦暗的心情都给我吧
记忆才是我们不变的爱
各位看官,我不算是一个文艺的人,偶尔也爱嘚瑟一下,胡说掉一下书袋——半吊子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