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你决定不了一个人的出现,也挽留不了一个人的离开。你能做的只有珍惜不期而遇的惊喜,也接受突如其来的离别。”
当然,告别总是伴随着痛苦而来的,所以在面对一段关系结束时,我们常常是不知所措,是夜里的几度挣扎,又或是思念涌上心头泛滥成灾。
身边有个朋友刚刚结束了她的恋情,失去那个她自以为是不可多得的soulmate。
理智告诉她放下吧,感情却让她再等等。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默不作声就是答案,已读不回就是答案,逃避问题就是答案。
很显然,她的soulmate早就给过了她答案。
她其实都明白,但还是不舍。
要在一段自己全身心投入的感情中抽丝剥茧出自己,确是一件血肉模糊的事。
她起初试图用尊严、狼狈去挽留一个人,可却在对方说:“我累了。”的瞬间戛然而止。
她像是站在无言的黑暗里,有一只无形地手在把她往下拽。
没有光,没有声音,没有人救得了她。
她在期待和放弃之间来回拉扯自己,不断消耗自己。
在感情中的断舍离常常伴随着一个问题:沉没成本。
它在百度上的解释是:人们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去看过去是不是在这件事上有过投入。
把那些已经发生不可逆转的支出称为沉没成本。
百分百投入情感的自己,一切归零重新再来的勇气都计算在沉没成本之中。
于是离开,就变得不舍,变得格外眷恋,变得不易被承认和接受。
之前在一篇文章中看见一个很好玩的人际关系:
关灯关系:
“两个睡在一起的人,必定会有一个人负责关掉床头的灯,而今晚什么时候睡觉很可能取决于关灯人什么时候决定关灯。”
显然,她的这段感情里那个掌握关灯权的人让红色感叹号取代了满屏甜蜜;让两段横线隔断所有联系。
于是她开始寻找自身的问题,陷入自我内耗,那么要强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委曲求全。
她觉得自己是被动地接受了结果,殊不知,在这段感情里这是一场以情感为纽带地双向博弈。
失去是相互的,对方都不怕,你又怕什么?
对方明明知道你会难过,但是他还是选择了那样做,那就是在选择伤害你和爱你之间选择了伤害你。
告别从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理智的沉沦,深陷其中无可自拔。
亲爱的姑娘,要知道,不害怕失去,才是我们最大的底牌。
杨绛先生说:
“无论什么关系,情分被消耗殆尽,缘分走到了终点。没有谁对谁错,最后所有的错都应该归咎在自己身上,然后礼貌地退场。
把自己还给自己,把别人还给别人。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从此,山水一程,再不相逢。”
我常听朋友说,其实感情说到底很大程度上都得倚靠运气。
我们在遇见一个人的时候,总要拿出几分赌的架势,而在感知对方有所后退或者感受不到爱意的时候记得全身而退,而并非加大筹码。
大大方方地为自己的心动买单,下次我还敢。
下次,让我们运气好一点?
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