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说说我和书的故事。(唉,这个开头挺俗的)
昨晚我给小刺猬发了一条消息“小刺猬,明天是世界读书日”。然后我们俩就绕着这个吧啦吧啦了很多,才发现我们既有很多通病,不同之处也很多。说着,我也想理理这一路成长起来我和书的故事。
不是出生于书香家庭,父母亲戚兄弟姐妹亲戚也都不是爱读书之人,而我却一人对书情有独钟。我怎么就形成了这么个爱好?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很多次,努力回忆小时候的记忆。关于读书(此文中读书不是指上学)能想起来的也就只有一件事。小时候家里基本没有什么小孩读物,第一次读闲书,大概三年级左右吧,因为已经能读大篇幅文字了。家里有一本关于24节气带有神话色彩的薄本,而且还残缺不全。至于这本书怎么来的也不知道,买的?那几乎不可能。我估测很大的可能是我妈给别人家要回来,压面机压好面条要包面的。这本讲节气的书里穿插了几个神话故事,什么好心肠的神仙姑娘名叫荞麦总是帮助种田老人预报天气。谁家的嫂子种田能手,指导全村人种田累死了。为了纪念她,死的那一天取其名字谐音命名秋分。等等等等,在大篇幅讲怎么按节气种地,什么种田小妙招这类,中间夹杂一两段神话传说。我就是被这寥寥数笔的神话传说给吸引了,当时就觉得神仙姐姐取名荞麦太好听了,比现实生活中什么娟,梅,玲,好听多了。之后就看到文字类的纸片想多瞅几眼,这种爱好无意中就被启发了,这可能就是我的第一本启蒙读物。
接着,报纸越来越普及的时候就在报纸上找兴趣点。发现每周末的报纸有一整版是文娱类,刊登的都是几则笑话,短篇小说,散文,还有文章连载,等等。发现这个的时候如获珍宝,当然能读报纸也是我爸的权利之便。报纸每周送一次,送来了我先找到周末文娱版抽走,放在我的抽屉里才放心。但是总会有别人捷足先登的时候,因为他们还需要报纸糊墙,包面。为此,丢失了好几次周末文娱版,也心疼了好几回。
再后来的时候,各种的读物就多了,同学多了可以互相借书了。很多都是青春校园类型的,还有琼瑶,韩寒等等。武侠剧看的少,那时韩寒也只出了《三重门》《零下一度》,但现在最有印象的是余华的《活着》,其他的忘完了。高中时候,高一班主任就是语文老师,就要求我们要大量读课外书,《红楼梦》的阅读那是一个学期要完成的作业,他还专门安利外国名著。《简爱》《飘》《茶花女》《基督山伯爵》《红与黑》都排着队读。……还有同学间相互传阅的郭敬明,郭敬明的所有作品都读了,直接晋升男神已经取代了小愤怒的韩寒。没事总爱40度仰望天空的忧伤,悲伤逆流成河,矫情几句。还有新概念作文,从第一届新概念到第五届,费心费力的要凑齐,省下生活费买盗版的。准备集齐所有新概念召唤神龙。那个执念啊,现在想想都把自己感动的老泪纵横。学校旁有了租书屋,简直就是天降甘霖啊。好像是交10块钱,5块是押金,然后3毛钱一天,换一本书,小结账户余额,以此类推。租书屋为了成本,也为了迎合学生这个市场,都是不知名的谁谁写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故事会,笑话集,还有盗版的《青年文摘》合集,《读者》合集。名家名作几乎没有,书也都是又脏又破,不知道被多少人翻过。但是滋养了很多人呐,这就是精神食粮的粮站。偶尔租书屋关门歇业一两天,百爪挠心,左邻右舍四处打听何时开门。后来结识村上春树,三毛,安妮宝贝了,租书屋就去的少了。那个意念和观点已经被刷新重建了,浪漫言情,校园文学已经get不到我了。《挪威的森林》是第一次接触村上春树,当时觉得这是一本黄书,不敢承认我读过。当然了现在内容也已经记不起来了。还有三毛《撒哈拉的故事》看了一半被主人收回,只记得她调皮的把粉丝说成是高山上春雨结冰。安妮宝贝的一句“她比烟花寂寞”式的悲观冰冷文风影响下,也爱矫情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在就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圣经故事》《平凡的世界》。朦胧中记得的还有映象就是这些了,但是实际远不止这些。
再后来读书越来越便利,自己也可以购买了。读的就越来越杂了,习惯了这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很多时候就不爱动了。呆在某一处安安静静的读书一直都是我理想的生活状态。古今中外好的书太多,我就是如何使劲也读不完,但是,读一本总能收获一次快感,心绪平静,不盲从,有权衡。
读书是一个人的事,也是一种娱乐方式,我不觉得这种娱乐方式就比打游戏,煲剧更高级。所以,不过多强调读书的意义。今日,这么多的碎碎念只是想感谢曾经的每一个读本和作家,因为与他们一次偶然的相遇造就了现在的我,郭敬明也好,韩寒也罢,虽然我现在不读他们了,也很少记得他们写了什么。但是整个青春年少,世界大门,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是由他们告诉我的。收住,不说了,否则又要抒情了。
如果你不满足于只认识你眼前的人和世界,那就打开一本书,那里还有更广阔的世界和最帅气的人。
2017-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