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新闻中心)1月2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我校文学院教授陈广忠的文章《〈淮南子〉与二十四节气的创立》。
文章说,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研制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早在《尚书·虞书·尧典》中就记载。先秦时期,诸侯混战,天下动乱,科研条件有限,二十四节气的体系和名称尚未确立,属于前期研究阶段。汉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天下安定,经济恢复,文化繁荣,学术发展,百家争鸣。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二十四节气的研究才能得以进行,最终在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得以完成并流传至今。
文章说,《淮南子·天文训》中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标准,是北斗的运行方向。北斗的运行,同月亮、太阳、五星、二十八宿相配合,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历法、天象体系。二十四节气构成了一个天象、历法、气温、降雨、降雪、物候、农事、音律、干支等的综合体系,成为古代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从事农业生产、顺应自然规律、和谐“天人”关系的理论基础。二十四节气同月亮的运行密切相关。月亮的运行是阴历。设置闰年,就是根据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而设立的。这样,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阴阳合历就制定出来了。《淮南子·天文训》中运用太阳的运行规律来划分二十四节气,主要有“圭表测量”和“利用太阳与二十八宿的关系”两种方法。《淮南子·天文训》用十二律度数来表示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变化。
文章说,秦淮一线是中国南北气候、地理自然分界线。西汉前期,位于淮河中游的淮南国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淮南王刘安和门客研制成功的二十四节气,收在《淮南子·天文训》之中,二十四节气体系的完成和发布,至今已有2155年。淮南王刘安为王42年,都城为“寿春”,即今安徽省淮南市的寿县,正是位于分界线的中点线上。淮河—秦岭一线四季分明,春季时间短,夏季时间长,秋季和春季相仿,冬季时间长,正好体现了二十四节气两“分”两“至”的特点。2500年前人们就发现了淮河具有南北分界线的特点。淮南王刘安在天时、地利、人杰等条件齐备之下,成功研制了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