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奇妙来形容“心情”再合适不过了。
这几天我经历在以前看来最害怕经历的日子。我与朋友的渐行渐远,让我看到了我们之前的不同,以及之前我的盲目。
我与她的相识在我看来是“一见钟情”.别想歪了,是那种一见觉得很是欣赏的那种。后来想起,大概除了心理学的“光晕效应”之外,我真的将心中梦寐以求的自己投射到她的身上,而她也自然而然地“接过来”:幽默,大方,令人觉得亲近。
这是我一直渴望自己拥有的,如今想起,那是她普通而真实的一面,是我自以为是地将其美化,但我终于接受自己永远无法如此在与人第一次见面时就会这么令人觉得如沐春风,我只会套路地机械地将我从别人看到的模仿到的拿来用。
之后的日子里,我像一个终于找到我喜欢的桑叶的“缠”宝宝蜗牛般地粘住了这片令我神魂颠倒的叶子。我模仿她,从说话语气开始,我一直很喜欢南方人说话的口吻,软萌中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正好,她既符合南方人的身份,也符合“我欣赏的人”这个标准。
后来我的确学到了,但又变回去了。这个过程好像是有谁特地让我经历的,不是自己的终究不会沁入到灵魂打造的方格里,即使进去了,也会被小到细胞分子大到内心的所有一切给慢慢再推出来。
我始终只会不苟言笑,不喜欢热闹,不喜欢用开玩笑的语气和别人聊天,更不喜欢,聊天的话题一直徘徊在“你吃了吗?”“今天的饭味道如何”
与其说是不喜欢,不如说是因为做不到而选择逃避与排斥,这分明代表了我不善表达,更不愿意去改的缺点,确在中二的日子里自视甚高。而遇见她,当我发现有人居然可以将如此无聊而随便的话题以一种轻快而舒服的方式传递出去时,我真的觉得这是我“女神”。
至于为何选择跳出来,我不得不自夸一句“当一个人希望成长时,老天的确会让他成长”。成长本身就是主动性质的词汇,不是吗?重点在于我是否是以主动的形态面对。当我发现我自己有变化时,我也发现她从女神降格为普通人了。光晕效应褪去时,虽然缺点也保留无疑,我更担心地是我该离开她了。或许一年之前的争吵就是一次预示,是我自己放弃了机会;而现在,大概我本来就不会在这里长久待下去,实习就已经要回去了,大概这本来就是不会长久的友情;大概,是我从头到尾都是我自己在幻想,在做感动自己的事情,说白了就是自私地以为自己是在努力,是则从来没有真正去关心对方的需求的假装。于是我终于迎来了第二次机会,而我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和妈妈抱怨过我们吵架和好之后反而交情变潜了,变成了我之前最害怕的表面的和谐。我一直以为表面化只用到本来就和自己不交心的人身上就够了,达到一种官方的结果,却不曾想过有一天我的友情必须也经历从浅到深再到浅的过程。
妈妈认为每个人都在变,也许她也在变,我总不能要求别人不变,然后一直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事情吧。是啊,我怎么能认为自己的所想的别人也是这么想,自己的思维模式别人也是如此呢?
我到现在还在纳闷究竟这一切只是因为我变了所以我感觉到了还是我们都感觉到了。有时候觉得她的行动还是那样子,一起上学,吃饭;又是又觉得我们已经在疏远,是我选择不再把心底里的声音说给她听,还是从头到尾都只有我一个人在这么做
所以我会说心情真奇妙。喜欢她的时候,愿意模仿,愿意被同化,被影响;冷静的时候,觉得她对自己不好不坏,说觉得安全的话,付出该付出的,不会委屈自己,也不会对自己释放恶意,而自己呢,有时候是在被动接受着,常常将自己摆在第二位。
我必须承认那句“性格不合其实是最烂的借口。”当有人选择用“性格不合”来表达一段关系的时候,表面他已经选择放弃了这段关系。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人,性格本来就不会合拍到那里,都是要学会经营的。
可是,真的只是如此吗?我开始觉得有时候当人开始成长时,会自己自动地通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来进行筛选。那其实真的不是自己能改变的。我只能选择去接受这个事实,然后开心地看着别人挑。
我发现我们之间的不同,她喜欢往外跑,我喜欢呆在宿舍里。她很喜欢认识不同的人,而我相信通过认识我自己,我会知道什么样的人是我应该认识的。我们都拥有好奇心,只是她向外表达出去,而我向内自己思考。她不会去在意一个人的评价,她有自己的主见,而我也在逐渐朝着这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