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答问》(58)
原创作者:李本聪
教师应怎样看待教育的两种改革
问:在今天座谈会上,我要向李老师提出一个比较宏大的问题,那就是在这个剧激变革的时代,教师应该怎样看待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又怎样投身这场改革?
答:你说得很明白,两种改革就是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一个教师,在大正方针面前,若果说我们是草,那教育教学改革就是风。风吹草动,草是无法拒绝风吹的。就自身来讲,你只能是投入到风中去,而不能逆风而动,这就是你我身处的现实。把人教版的教材换成部编本的教材,一声令下,学生手里的书都变脸了;说要推行导学案上课,教师手上的备课笔记,全成了导学案;说学年开头要跟学生家长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一夜之间,个个学生家长在责任书上签字画押……
如果可以把以上看作教育改革的话,也还要看到另一面——课堂上的改革,这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它涉及到三千年文化因袭和惯性,涉及到人心人性,比“三大战役”还难打。有多少堡垒需要攻克,谁也说不清,举出几个例子吧。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个改革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学生那里,一节课,老师讲几分钟,学生动手实践几分钟?在寻找真理、探索真理、追求真理的路上,谁能给出准确的答案?杜郎口的经验吹得很高,红透了教育的半边天,因师资力量不同,因课堂不同,因学生不同,硬要一刀切,那岂不僵化?有的老师特别能讲,有的老师特别能动手做,许多老师居于讲和做之间,如何来准确捏拿?只能根据学生、根据授课、根据课堂生成来决定。准备课的时候,你根本制定不出一个万全的方案。仅止这一点,就让教师“为伊消得人憔悴”,更不要说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了。
当初设想是,导学案一推行,课堂就焕然一新,学生成绩就突飞猛进,教学质量就大幅度提升。教育官员热情高涨,各学校急速跟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年过去,中国教学的天地,不过下了一场毛毛雨。专家们站出来,寻找原因,开出各种方子,可老师们并不是很感冒,远水救不了近火。我身在其中,用导学案来教学生,理科教学,有作用,文科教学,作用就成问题了。最后发现,因地制宜,因班制宜、因科制宜、因课制宜、因人制宜,我们的做法在违反这样的教学铁律。
在教育教学改革面前,老师没有拒绝的权利,但却有思考的权利,有保持清醒认识的权利,也还有改成什么样的权力。教育教学改革不是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它是人心改革,是文化改革,具有特殊性。我们当然拥护教育教学改革,当然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但在新路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探索着走路,修补着走路是明智的,负责任的。拿一代人来做实验品,需要慎之又慎,需要只许胜利不许失败的大无畏勇敢。
作者:李本聪,男,泸西县中枢镇石洞小学教师,副高职称。云南省特级教师。自幼患有小儿麻痹,坐轮椅上下班,担任过21年小学副校长。先后在国家、省、州、县级教育刊物上发表教研文章二百余篇。出版86万字教育专著《做个爱思考的老师》。
“雁过留痕,风过留声。”请留下一点痕迹呗,您的点赞、留言、想法都让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