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思考有惰性和连贯性的需求,很容易给一些东西贴上标签,以达到前述两个目的。
当我们刚认识一个人时,并不了解他,这时候我们不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他是个“老好人”或者别的,这样我们就给他贴上这样的标签。
但其实任何两个人都有很多不同,他这个“老好人”可能和另外个“老好人”的行为方式并不一样。
可以说这套标签化的思维模式,给我们省了不少事,很多时候还是正确的,至少是可以达到我们期望的功效的。但我们还是应该记住,两个标签是不同的,或许在某些时候就会体现出来。这是我们对惰性的需求,省时省力。
对于连贯性的要求,则我们趋向于把发生的事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故事,而不是离散的毫无关联的点。这是大脑下意识的功能,其实也包括人的因果思维。
当发生了一件事时,我们观察到了另外一件事随之发生,我们就认为它们是连贯的,我们会有这样的“故事情节”。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形成一套连贯的思维,把自己经历的整个事件,包括自己的人生串联成一个故事。通过反思的方式,我们似乎可以了解故事的原因和结果,当然这不一定是对的,不过它似乎运作的不错。
如果现实是一堆离散的点,我们也就没法找到自己行动的依据了。我们把碎片化的知识变得体系化,通过标签化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