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本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闹钟一响,孩子立刻坐起来开始穿衣服,还喊妈妈起床。七点十分孩子已经吃完了早饭,以这个节奏来看,今天上学时间非常充裕。所以,我把刚才煎饼剩下的一点面糊倒进锅里,想着顺便把它煎好会更方便。这个饼只有煎蛋大小,孩子看见了说真好看,拿起来咬一口就放下了。因为之前他已经吃过了一个饼,以他的饭量已经够了。我就把这个饼吃了,然后孩子到厨房发现饼没了,开始哭闹,要求我立刻再煎一个同样的。我明白他是想要那个是与众不同的饼,就告诉他晚上回来我会再煎给他,现在要去上学,时间不够。他听了便不再坚持要现在煎,也停止了哭闹。我就去换衣服换鞋准备出门了,他忽然发现文具袋还在桌子上(他整理书包时忘记放进去),就说:“你把我文具袋拿出来干嘛?给我放进去。”他应该是刚才的气还没消,就找借口指责旁人,我觉得这样很不好。对于孩子发脾气,我推崇的理念是:情绪可以接纳,但行为要受到限制,不能随意发泄。于是,我就说:你的文具袋不是我拿出来的,不过如果你需要我帮忙放进书包是可以的。但是他坚持说就是妈妈拿出来的。到这里我的情绪也上来了,接下来的应对已经完全是出于本能了,已经完全演变为一场冲突。最后的结果是,眼看就要迟到了孩子开始大哭,他不得已说让妈妈帮忙把文具袋放进去。我很明白他最终的妥协是迫于压力,在这件事上我又给他制造了不好的感受。
送孩子回来的路上,我不停地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接纳他的情绪了吗?是不是我按照他的要求把文具袋放进去就好了?我有没有必要在文具袋这件事上面较真儿?我担心他会因此养成生气了向旁人发泄的习惯,这种担心合理吗?还是我小题大做?这些问题困扰着我。
就在刚才我把事件过程写下来的时候,有一些东西变得清晰了。这件事我最明显的错误在于我也生气了。这一点是肯定的。当妈妈不冷静的时候,教育已经变成发泄情绪。孩子在发泄他的情绪,大人也在发泄情绪,很明显大人容易获胜。这样的结果是,首先孩子没有很好地处理情绪,其次孩子感到自己被压制,因为他最终屈服了。教育孩子有太多的技巧,但这些技巧其实不是第一重要的。父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再多的技巧也没用。就这件事情来说,刚开始孩子哭闹,我能冷静应对,我理解那是因为他喜欢的那个饼没有了。后面我为什么开始生气呢?因为我担心孩子用错误的方法发泄情绪。这其实是一种焦虑,为没有发生的未来而焦虑。这种焦虑打败了我的冷静,我开始着急上火。其实我原本可以帮他装好文具袋(他只是想让妈妈帮他做一件事情来弥补刚才的失饼之痛),同时简单告诉他文具袋不是妈妈拿出来的。这件事情就会到此为止。
从这件事情总结起来,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给孩子处理情绪的时间。在他激动时,不要试图讲道理或者提条件等,急于消除情绪反而会让孩子情绪更大。第二,警惕自己的情绪。如果发现自己也生气了,最好先不处理这件事。第三,不要在早晨教育孩子。早晨时间紧迫,赶时间容易引发不良情绪。也许可以试试,一件事发生了,就当他是邻居家的孩子,我只帮他解决这件事,而不试图“教育”他。看看效果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