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个人公众号:松鼠胖饼
近几日终于结束了《我们仨》的阅读,全书的内容就像棕黄的封面一样,平实而自然。不过前面部分看得我实在云里雾里,觉得写得太玄幻,一时不懂作者的安排,也看的断断续续。
直到看到后面,才知道作者将现实当梦境在写了,反过头再去看的时候觉得好像杨绛先生手握着许多真实,然后填入虚幻的轮阔中,最终将交织品呈现。这样想所有的缥缈感才得以解答。
相较书里而言,和其描述最大的不同可能是我的父母并不像他们一样是高知分子。他们只是普通地读完了初中或高中,后来考中专失利,进入社会闯荡早早地感受了生活的多面。
但在我的眼里,他们身上的柔和与爱,却总是像满水一样多,像大海一样澈,像星星一样亮。
我对小时候的记忆是由几个重要的场景串起来的。
大概两三岁的时候每晚都要背小卡片上的唐诗和顺口溜。“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河马不是马,嘴巴特别大”……大概是我记得的曾背的所有了。听妈妈说,小时候抓周,在被赋予各种职业代表性的物品面前,我抓起了笔。
不过...也不知道每晚的耳濡目染和笔的巧合在我对文字的兴趣上到底有没有作用。
差不多能走路之后每逢暑假就会被带去姑姑姑父家,对我来说,那是我难得的把水果当饭吃的日子,是可以自由地坐在姑父肩膀上游逛的日子,也是可以见到妈妈的日子。
当时妈妈在姑父家附近的公路边开了美发店,有一次姑父去美发店对面修车,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我偷偷地过了马路去找她。妈妈后来说:“你跟我讲你左边看看没车右边看看没车就一个人过了马路,我想想都后怕”。
我无法想象。我只记得初中时候过马路还要拉着别人的胳膊。不过觉得小时候真勇敢。
小学的时候爸妈在外打工,不常回家。我喜欢他们回来,因为每次他们都会带回来大袋的零食和新衣服,没有一次例外。
但我其实是个爱哭鬼,每次他们要走的时候我就藏在房间里偷偷的哭,怎么叫都叫不出去。我好像都能回到那个场景中,跪在沙发上看窗外他们和爷爷奶奶寒暄和告别,自己偷偷地抹眼泪。
大概到初中的时候才能忍住情绪,变坚强,慢慢脱离爱哭鬼了。
其实我的爸爸是特别调皮的爸爸。
他会和我抢东西吃,
会生气的时候一晚上不理我,
会在叫我起床无用的时候抠我脚,
也会在坐在副驾驶的时候偷偷换掉我最喜欢的电台音乐。
在我的记忆里,好像妈妈一直是充当和事佬的角色,经常吐槽爸爸的幼稚,爸爸反过来再打趣样地说我无聊。
不过我觉得他们是最好的组合了。
一个磨磨叽叽,一个风风火火;
一个周到全面,一个随性粗心;
一个易怒声高,一个一言不语。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几乎也没过多么剧烈的争吵,在我有心对场景具有一定记忆能力的时候,他们就用生活点滴告诉我他们彼此相爱,这也让我对爱情和婚姻充满了期待。
神奇的是,妈妈的好脾气和活力真的好像可以唤醒人的细胞。按照爸爸的说法,每到妈妈值班的那一天,我们就好像丧失了灵魂般不知所措。
他们的教育方式一直都是放任式的。
我们不会偷偷看彼此的手机,尊重每个人的社会关系。
他们也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我的身上,
他们只说想做什么就去做吧,我们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慢慢的我也体会到,我们从来不为彼此而活,他们也和我一样追求独立,追求自我的快乐。
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好像只是年龄刻度尺上三个不同的阶段。但正是这些阶段,组成了一家人。
爷爷奶奶总会清楚地记得妈妈值夜班的时间,在休假的时候打电话以各种理由叫我们回去。大学的时候一到周末爷爷就让去吃饭,从南郊到西郊,路上也得一个多小时,有时候忙了不想让他们失望就早上出门晚上回学校。
当我看到他们在厨房忙前忙后,总是笑得合不拢嘴,并且觉得我这好那好,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拥有让他们快乐的力量。
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们一起去了趟成都。我不擅计划,出去玩也总是愿意跟着别人走。但那是我第一次往面面俱到努力。我开玩笑说那是我带领的第一个二人精品团。爷爷和他的老伙伴电话里讲孙子带我们来的我们什么都不用管;奶奶开心地指着树上的大熊猫说快来快来这儿有一个;还说,你回家要把我们的相片洗出来哦。
我知道,他们是真的很开心。我也很开心。
我贪生怕死,惧怕生活的剧变,所以恨不得把每一点甜都好好的记在心里。看过《我们仨》之后更觉得亲情是可以让人安定的力量,我们可能天生需要陪伴,需要被爱和被鼓励。也许将来我也会组建家庭,为人妻为人母,但现在,我是家里最小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