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购如此盛行的今天,想必有一个问题肯定会让你不胜其烦,那就是:
这个东西,可信吗,我到底该不该买呢?
某天,你打开手机里的淘宝,想买个东西。你先搜索了下,于是有一大堆符合搜索关键字的商品,罗列在页面上,有很多很多页。大海捞针一样,你该怎么筛选?
幸好,页面上端有各种排序方法,供你选择。综合排序,信用排序,销量大小排序等。
可是,综合排序是什么鬼,难道排在最上面的就是最可信的吗,你就能毫不犹豫下手买了吗?你狐疑地很。
那信用排序呢,具体又是依据什么规则计算出来的呢?排在最上面的就是信用ok吗?难道没可能是因为卖家花了费用买了靠前的排序位置吗?
销量大小呢?同样存在问题,比如众所周知的刷客,就是那些给卖家刷很多条虚假购物记录的。你无法辨别,到底销量里掺了多少水分。
还有商品评价,多少是真实买家的留言,多少是刷客虚假的评价,也不容易区分。
所以,你只能将就着,参考销量大小、评价好坏、价格高低,比较各商品间后做出选择。但在收到商品、开包验证之前,你都没有把握,买到的东西是否实打实地如商家所说。这个购物过程,真是耗费时间、精力,分分钟在挑战着你的信任。说它是个冒险过程,也不为过。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一个完整的交易行为,包含两部分:等价交易、信用评价。
然而,目前电商平台的交易,等价交易做到了,但信用评价离做得好还很远,让人无法信任。换句话说,电商平台对交易行为的处理是一样的,即等价交易。
什么是等价交易?
等价交易就是一个人的支出等于另一个人的收入。
张三支付30块钱给李四,李四给了张三一袋红枣。这是一个真实的等价交易。
可是李四自己开了A、B两个账户。A账户转30块钱,到B账户;之后B账户又转回30块钱到A账户;A、B账户金额回到原来状况。这就完成了一次虚假的等价交易。如此反复来回,左手倒右手,就可以弄出来很多笔虚假交易。这种刷交易量、刷信用的行为,难以被区分出来,也不可能靠道德来要求。
那么,该怎么办呢?
区块链领域,有一种方法,能比较好地解决上面的问题。
这种方法,叫“币天销毁”,英文 coindays destroyed,最初是从比特币延伸出来的。
它的计算方法:
币天销毁=每笔交易的金额(币数) x 这笔交易在账上停留的天数(天)
举例:
你账户上有100比特币,是30天前收到的,现在你全部把它花了,转账给了张三。
这次交易的币天销毁 =100比特币 x 30天 = 3000币天。
解读:3000币天,在这次交易中被消耗掉了,无法继承到下次交易中;即3000币天,在交易时被销毁了。接着,张三在100天后,购买李四的商品,花掉了40比特币,转到李四的A账户。
这笔交易的币天销毁 = 40比特币 x 100天 = 4000币天。
解读:4000币天,在此次交易中被销毁。
该交易行为,为真实交易李四打算给自己刷交易量和信用。他把这40比特币,在1天后,从他自己的A账户转到B账户,当天又转回A账户。如此相同模式,重复操作了5次。
5次币天销毁总数 = 40比特币 x 1天 x 5次 = 200币天。
该交易行为,为虚假交易
情景一:按照交易金额评估信用
真实的交易金额数 = 40比特币
虚假的交易金额数 = 40比特币 x 5次 = 200比特币
总交易金额数 = 240比特币
真实交易对信用贡献占比 = 40/240 = 17%
虚假交易对信用贡献占比 = 200/240 = 83%
解读:虚假交易,可以有效的刷高信用,因为它对信用评分影响大,此处影响率高到83%。
情景二:按照币天销毁评估信用
真实交易的币天销毁 = 4000币天
虚假交易的币天销毁 = 200币天
总交易的币天销毁 = 4200币天
真实交易对信用贡献占比 = 4000/4200 = 95%
虚假交易对信用贡献占比 = 200/4200 = 5%
解读:虚假交易,对刷高信用效果极小,因为它对信用评分影响很小,此处只有5%。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币天销毁,极大地降低了虚假交易带给信用的不良影响,从83%降到5%。
在这种方式下,即使有虚假交易也对信用评分构不成威胁。因为信用的大小,不只取决于交易金额大小、交易次数多少,还加入了一个重要的、不可逆的时间维度。虚假交易需要在短时间内同一笔金额在两个账户间反复来回转账。这意味着除了第一笔转账外,其它无数笔转账的金额在账户里停留的时间天数很短,那么币天销毁数也就难以无限拔高。这为建立真正的信用评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让人们可以放心,认可信用分数。
如果这套方法用在电子商务上,未来大家再也不用担心“卖家的东西是否可信”,因为基于“币天销毁”机制的信用评分,让你对好东西一目了然。
到那个时候,终于可以卸下一堆的狐疑、猜测,也终于有可以值得信任的东西。这种感觉必定美好。这种舒心的购物体验,也将促使网络交易更加繁荣。
真是值得期待,一个值得信赖的区块链信用网络购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