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如何克服班级教育教学中的“马太效应”》

汪盛忠老师

汪老师的文章写于2012年,想到7年前,已经有老师对“马太效应”研究的这样通透,觉得自己十分惭愧。

一:马太效应下,学困生的困境。

【原文】学困生身上闪光的地方比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也比较少。缺点和问题比较多,也更加容易暴露,受到了批评和指责往往较多。他们很少能够体会到成就感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从而导致自暴自弃。即便是相对高明的老师尽量少批评这些学生,但是总是更多的表扬优秀学生,也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不如别人,从而产生自卑感。

学困生困境


【思考】

班级中学困生的表现主要是:成绩差,性格暴躁或者性格自卑。暴躁的性格,可能主要是期待自己得到关注,证明自己是有优秀的。唯一能缓解这种矛盾的,并不是老师的批评和指责。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老师的指责加剧了马太效应的破坏力。这种指责,来自班主任(德育),任课老师(成绩),年级检查。

那如何避免老师对学生过多的指责呢?

1:明确班级规则,让学生有规则意识。

2:调动家长力量,让家长帮助学困生规避错误。

3:密切师生关系,亲其师,出现问题的时候,缓和处罚措施。

4:设置学生优点档案,让更多的老师看到学生们的精彩表现。

5:学生问题的处理,要建立联动系统,学校---年级---班级要精确互动。

二:评选过后,“成绩差”变成“全很差”

【原文】由于受当前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校评价学生主要依靠一张试卷,以分数论优劣仍非常普遍。评选“优秀学生”、“三好学生”、“学习标兵”等荣誉往往有意无意地把考试分数放在首位,甚至“一好遮百丑”。这种考查方式必然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被认为思想品质也差,从而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查,及时肯定和裹奖学生的进步是极其重要的。


成绩差的学生,经过推选环节,变成““全都差”

我们如果把教育看做是选拔的工具,那就要看成绩为主。如果把教育看做是培养人的途径,那就要综合看待一个学生。不能让成绩差的学生,感觉自己是全很差。当学生有这种心理,他们就会自我放弃。当学生自我放弃,仅仅依靠老师的教育是不行的。

学困生,可能在选拔性考试中被淘汰,跟学校脱离关系,但是他们在家中是不可能被淘汰的。我们在学校里面的教学行为,如果能帮学生升入理想的学校,那自然是好的。但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不要让学生,丢了自信,伤了自尊。让学生学会学习,可能是最重要的。

三:总结

马太效应的影响无处不在,老师要顶住考核的压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学生成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