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字给我留下印象应该是从读王小波开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并不象其他的俄罗斯作家象普希金、屠格涅夫这些作家一样被中国人所熟悉。
如果读者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有所了解也一定会象我一样极端失望。因为他是一个赌徒➕酒鬼,对妻子不忠,在西伯利亚服刑期间甚至和杀人越货的罪犯为舞。然而事实证明他也是一个写作上的旷世奇才。《卡拉马佐夫兄弟》该作品曾被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甚至教皇本笃十六这些大人物所称道。陀思妥耶夫斯基究竟是什么样一个人呢?
可以说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涉及到的关键人物即三兄弟,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甚至少年郭立亚都是一种分裂人格的代表人物。大哥德米特里最象我们从外部了解到的作者本人,行为乖僻,桀骜不驯,脾气暴躁。和现实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他是一个退伍的军官。译者荣如德在其译后记中提到老大德米特里、老二伊万和老三阿辽沙分别象征人的肉体、理性和精神这几个不同的方面,而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则代表被侮辱、被伤害和被剥夺继承权者。
但是我认为思想纯粹虔诚善良的三弟阿辽沙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要歌颂的人物,也就是在《作者的话》中他开宗明义表示要“为主人公阿列克塞·费奥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立传”即在作品中昵称阿辽沙。这说明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对美的向往,他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一个人。但是事实非常残酷,由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历不允许他成为阿辽沙,于是现实把他彻底地撕裂成为一个魔鬼和天使的结合体,这种极其的不和谐成就了他的天才也造成极大的痛苦。
《卡拉马佐夫兄弟》创作于一八七零年前后,这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还有几十年的时间。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似乎有预见性地在这部作品中深刻地刻画了一个个身不由己地在魔鬼和上帝之间拔河的人物。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大哥德米特里,他是荒唐充满戏剧性的凶杀案件的中心人物。读者们都知道他事实上的无辜,因为我们了解事件发展蹊跷曲折的每个细节。但是具讽刺性的是他偏偏百口莫辩,无法为自己澄清冤屈。正如他自己描述的那样:“我承认自己有酗酒和放荡的罪过”“有好逸恶劳、惹是生非的罪过”,但是这个凶手却不是他,“不是我干的!这命案不是我干的!我没有杀我的父亲!……我想杀他,但是没有下手!不是我!” 此处正好道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想告诉世人的话:我是一个混蛋,但我还有最后的操守!
哪怕一个最不相信宗教的人也明白魔鬼与上帝的象征意义,即善与恶。我相信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能够辨认善恶的,但是他一次又一次在生活中把自己交给了恶,因为魔鬼无处不在,他认为每个人心中都藏有一个魔鬼。在米德里特向阿辽沙自白的一章里已经点明:“美这个东西不但可怕,而且神秘。围绕着这事儿,上帝与魔鬼在那里搏斗,战场便在人们心中。”
“上帝是否存在?”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之困惑了一生的问题,毕竟一个无法坚定信仰的人生是可怕的。十九世纪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农奴制度尚未终结,陀思妥耶夫斯基无比热爱俄国,却目睹社会种种惨无人道无能为力。生长在一个贵族家庭的他没有心安理得地享受本该属于他的一切而是用一种不同于世人的方式来抗议,并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过世时不满六十岁。但同时我们也因此至今能读到这些优秀的作品,无论如何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地位是无法动摇的。
*本篇中采用了译者荣如德的原文,为了文章的流畅没有一一提到并非存心抄袭,望见谅。
2019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