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怎样对待秩序敏感期的孩子
不要让孩子秩序错乱
对孩子来说,秩序会产生自然的快乐,也会因为秩序错乱而乱发脾气。比如一个不到2岁的孩子在看到保姆拿走他常坐的小椅子时,就会大哭抗议,指导椅子回归原位。其实,对正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来说,只要物品改变了它们应该在的位置,孩子就会很快发现,并且要求回归原位,如果大人不理解孩子的这种敏感性,而是让孩子秩序错乱下去,那只会让孩子心理产生强烈的冲突,不利于孩子以后规则的建立。
满足孩子的秩序感
当孩子看到某些物品放置无序时,他仿佛受到了某种刺激,受到了某种指令。比如,一块肥皂躺在洗漱台上而没有放在肥皂盒里,或者一只椅子放在不恰当的地方,一个2岁的孩子会突然注意到它,并把它放回原处。正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注意到了这些小的细节上的不协调,而大人和更大一些的孩子却不会注意到这一点。
秩序感是孩子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真正的快乐。秩序感也让孩子认识到每样东西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能记住某件东西应放在什么地方。这也意味着,孩子能够适应环境,能够在所有的细节上支配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够感到平静和快乐。因此,当孩子乐于去做一些关于秩序的事情时,家长不妨满足他的这个需求。
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
秩序的破坏会给儿童带来不安全感。如果宝宝突然固执地要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做事情,不允许先后次序发生变化,对物品摆放的位置有特别的要求,不许改变等。这说明他是进入秩序敏感期了。
秩序的敏感期到来时,我们应保护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协助儿童、尽可能给儿童提供一个有秩序的环境。
幼儿的秩序敏感性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品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缺少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然孩子的智能也无从建构。
因此,家里的日常用品最好摆放有序,每次使用后一定注意及时归位。孩子的东西更要注重摆放有序,家长不要随便去变换它们的位置。尽量不要对孩子居住的环境有太大的改变,尤其是长途旅行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比如频繁地为孩子更换床铺、居室、生活环境等等。即使不得已,也要给孩子一个适应期和过渡期,并且要为孩子可能的不适应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引导他们自己收拾玩具和日用品,这不仅能让孩子形成整洁有序的习惯,还能使孩子获得更完善的成长空间。
注意:
1、正确应对秩序敏感期
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产生的需求如果是合理的。那么妈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
对于不合理的需求,妈妈就需要灵活变通,你可以通过拥抱、讲孩子能听懂道理、或者转移他的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平息孩子的情绪!
切记蛮横镇压……切记蛮横镇压……切记蛮横镇压……
Tips:这个时期如果妈妈缺乏应有的耐心,会使孩子还不完善的秩序感慢慢沉没于意识的底层,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会有很大的影响。
2、秩序错乱的不良影响
这个时期的孩子,只要物品离开了原本的位置,他很快就会发现,并且要求把物品放回原位。要是不从将会迎来开天辟地一声吼!
所以,这个时期妈妈如果不理解这种特性,而让孩子认为“正确秩序”错乱下去,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不利于孩子以后建立规则。
3、尊重孩子对于物权的执着
如果孩子不愿意,不要强迫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或物品,更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小气”的标签。
你这是和孩子现阶段的天性在较劲,只能伤了孩子对你的信任,伤了孩子小小的自尊心。可以让孩子学会交换、轮流玩的方法来缓解孩子对物权的执着。
用“秩序敏感”培养好习惯:
1、用“秩序敏感期”培养整理的习惯
家里的日常用品最好摆放有序,孩子的东西更要注重摆放有序。
如果家里的各种物品都摆放的整整齐齐,并且使用完毕后都物归原处。这样孩子每天在你的身边就会养成归置秩序的技能。
妈妈也可以时常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收拾玩具、图书,即使孩子表现得“笨手笨脚”、越帮越忙,也不要斥责他们,而要耐心指导,不断表扬。
2、注意公共场所孩子秩序感的培养
每个公共场所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如乘坐公车,要先下后上、文明礼让等。
在游乐场玩滑梯时,妈妈要告诉孩子应该自觉排队,有先有后,不推不挤。每到一处,妈妈在以身作则的同时,都要向孩子讲解相关的规定,让他们懂得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种种的秩序规则。
当孩子认可了这种规则,在以后生活中遇到相同的情况,不需要大人提醒孩子自己也能很好的准守!
3、培养孩子规律的作息
日常生活中,妈妈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个科学合理,且相对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并督促他遵照执行,这样不仅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还能为他们时间观念的形成和秩序习惯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4、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如进门前先脱鞋,然后换上拖鞋,再将脱下的鞋放好。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培养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5、和睦的家庭氛围也是一种秩序
在家庭生活当中,成员之间和睦关爱、长幼有序,也是一种秩序!只有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这样的环境,才能更好的促使他形成对文明和秩序的追求。
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17种表现
孩子经常任性,发脾气往往是处于“秩序敏感期”。一般来讲,处于敏感期的孩子在建构内在秩序的同时,对外在的秩序会有以下要求:场所、位置、空间、时间、顺序、所有物、约定、习惯。孩子对于秩序的完美,有着一种近乎顽固的追求,比如,东西就应该放在哪里、哪件事就应该先发生、谁应该做这件事,等等。
专家分析,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第二,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第三,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秩序敏感期的“任性”孩子,你伤不起啊!
下面我列举一些在“秩序敏感期”孩子常见的表现,其中很多都是笑笑曾经出现过的,仔细看一看,你家孩子有没有?
(1)门铃声响起,孩子非要自己去开门,如果其他家人先行一步打开了门,那么孩子非要客人出去、关上门,然后重新再按一次铃、重新开一次门。
(2)睡觉,爸爸睡左边,妈妈睡右边,忽然哪天爸爸妈妈换了个位置,孩子非要对调回来。
(3)妈妈回到家,换上家里穿的睡衣和拖鞋,如果哪天忘记了,或者没来得及换,孩子非拉着妈妈完成这一个步骤,才能做其他事情。
(4)剥桔子时,孩子要自己剥开桔子皮,如果大人帮忙把皮儿剥开,孩子就会愤怒地扔掉这个桔子,要求重拿一个桔子,自己再剥一次。
(5)上楼梯时,不能大人先上,孩子必须走在前面,如果大人先上了,必须退回去,重来一遍。
(6)看动画片的光碟,一集的内容必须从头到尾连贯看完,如果中间被打断了,那么要求重来,再从头开始看。
(7)外出时,孩子必须要自己按电梯,如果别人提前按了,孩子就不干,非得重来一遍。
(8)妈妈穿了爸爸的外套,孩子要求妈妈脱下来,因为这件外套不是妈妈的,应该穿在爸爸身上,谁的衣服就该谁穿。
(9)鞋柜里鞋子的摆放,必须严格遵守秩序,比如宝宝的在第一层、妈妈的在第二层、爸爸的在第三层,假如不小心放错了,秩序被打乱,那么,孩子会重新按照秩序放整齐。
(10)从哪儿拿的东西,必须放回哪里去。孩子能够非常敏锐地发现什么东西放错了位置,并且尽快物归原位。
(11)家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有所属人,即“**是谁的”,其他人不能乱动,彼此也不能随意交换,孩子自己的东西别人也不能动。
(12)餐桌上,家人的座位顺序必须固定不变,谁坐在哪里就应该坐在哪里。
(13)吃饭时,孩子要自己夹菜吃,如果大人帮忙夹到碗里,孩子非要倒回去,自己再重新夹一遍。
(14)折纸时,两条边必须对齐,如果做不到,就把这张纸扔了,再来一张,反复。
(15)垃圾必须扔进垃圾桶里,如果一路没有看见垃圾桶,孩子就会把垃圾紧紧地拽在手里。
(16)过马路,遇见红灯不能走,如果大人往前走了,孩子非要拉着你退回来,一直等到绿灯才能走。
(17)睡觉前,先要送玩具小卡车去4S店休息,然后铺好枕头和被子,最后脱下外衣外裤和袜子,一个环节也不能漏,而且先后的顺序也不能打乱,否则就得重新再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