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挂在大多数父母嘴上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特别是现在二胎政策的放开,大家更是在争先恐后想把孩子往起跑线前面放一放,好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能领先几步。更有甚者,想让孩子不要输在子宫里,从怀孕开始的胎教培养,到出生地、出生医院的选择,选择国外生产,这一切都是想要孩子一降生就领先于别人的赛道。这万千的婴儿从呱呱坠地就开始拼命的奔跑,然后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学特长,参加补习。在中国还要经历高考的独木桥,做家长的不是哄着、就是逼着再不行扛着走,简直是操碎了心。总有一种幻觉,懂事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是有没有想过还有一条路是可具操作性的——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提升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造就一个具有内在驱动力的自律型孩子,解放你的身心!
《自驱型成长》能帮到你!
书中总结了现代家长教育的四个错误观念,看看你有没有中招的。
错误观念1:通往成功的途径是一座独木桥,而孩子万万不能被别人挤下来。
错误观念2:如果你想拥有好生活,在学校里就得拥有上佳表现。
错误观念3:催得越紧,逼得越狠,我们的孩子就能越成功,长大后就越有出息。
错误观念4:今天的世界比以往要凶险得多。家长必须一直紧紧盯着孩子,才能确保他们不被伤害,也不至于让孩子闯祸。
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以上这些观念都不正确。但是,当他们感受到来自他人、学校以及其他家长的压力时,为了保证自家孩子不落下风,那些富于批判性的宝贵观点就烟消云散了。压力深深扎根于恐惧,而恐惧又总是招致糟糕的抉择。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我们所熟悉的压力,我们一直以为有压力才有动力,拼命的给孩子施压,天天念叨你要是考不上大学就怎么了怎么了~你要是怎么怎么~。美国国家儿童发展科学委员会将压力归为以下三类:
(1)正向压力,它能促进儿童(还有成年人)的成长,让他们更能够承担风险,并表现得更出色。正向压力的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有着足够的掌控力。
(2)可承受压力,如果只在相对短暂的时间里出现在孩子身上,也是可以增强韧性的,关键是必须要有成年人在旁边提供支持,而且孩子还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压力与恢复元气。假设一个孩子耳闻目睹了父母的频繁争执,他们快要离婚了,但是这对父母还是能够与孩子沟通交流,而且并不是每天晚上都大吵大闹。对这个孩子来说,他还是有时间恢复过来的,这就是一种可承受压力。
(3)毒性压力,它被定义为在缺乏支持的情况下,应激系统被频繁或长期地激活。毒性压力要么非常严重,比如目睹了严重的侵害事件,要么是慢性的,比如日复一日地经历某种压力情景,现今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往往是慢性压力。
严重的慢性压力,控制感的缺失,对发育中的大脑有非常负面的影响,特别是海马体,那是专门负责记忆和学习的。只有让孩子始终保持着正向的、可承受压力,享受着社会支持,身边有着父母无条件的爱,他才能不被击垮,至少可以茁壮成长。
了解了压力,我们接下来要明白的一件事就是:我们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哪怕是当时他屈服于你的权威没有表现出来,总有一天它是会爆发的。譬如那些一丁点游戏都不让接触的孩子,在上大学后再也没人管他了,就彻底的放纵了自己,沉迷于网络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所以我们最好的状态是做一名顾问型的父母,有意识的在孩子解决问题过程中提供帮助,让孩子从无意识无能~有意识无能~有意识胜任到最后的不自觉胜任。我们就是要在这四个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孩子的掌控感,所有的健康的激励都根植于控制感、胜任感。在我们的边界内培养孩子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良好的自尊心水平。孩子需要这种掌控感,才能从挫折和压力中恢复过来,变得比以前更坚韧、更具有自驱性。
与孩子对话三条原则: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孩子
(1)“你特别懂你自己,你可是自己的专家。”
(2)“你脖子上长着你自己的脑袋。”
(3)“你想要让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条不紊。”
区分“做”与“做到”
积极性是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东西。我们想让孩子好好练乐器,做对数学题,帮我们做点家务,甚至还能偶尔主动摆摆桌子什么的,如果说他题目做了但是做错了,或者桌子摆的得不如你的意思,你就会跳出来像个批判家一样挑这挑那。我们有时让孩子“做”什么,其实是要让他们“做到”什么。
赞扬孩子努力的过程而非聪明
我们很多父母经常容易陷入一个误区,经常在夸孩子的时候会说: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你真是个自律的孩子,你真是个孝顺的孩子。而往往忽略了孩子努力的过程,在我们眼中只存在结果。不是好的就是坏的,这样做的坏处是非常容易使我们的孩子陷入一种二元对立的局面,让他觉得做对了一件事可能是因为天赋,要不就认为自己已经无可救药了。
父母自身要注意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踢猫效应,焦虑会传染,当然平静也会传染。控制你的情绪,拥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是孩子能茁壮成长的重大前提,那些方法论都建立在这之上。其次,孩子是极具模仿力和学习力的,孩子天生就充满了好奇之心,只要你用心关注,用心引领,你就会感受到孩子的自我驱动力。最后给孩子一些空间,给他们一些时间,不要动不动就是非黑即白的插手所有的事情,能掌控孩子的始终只有他自己!
20200920
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