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感觉真棒。今天是第一天上课,站在讲台上,简单介绍了自己请假的缘由,便开始了讲课。
一节课畅快淋漓,学生听得也有劲。自己对课堂越来越沉迷。正是感动了自己,却没感动学生。不过学生们倒也规矩配合,课前铃一响,就站在班门口,听见教室里嚷嚷,语文老师来了,语文老师来了。声音此起彼伏。
登上讲台,学生们瞪着澄澈的眼神,身板都坐得笔挺。渴望知识的眼神让人一眼洞穿,纪律也好得一塌糊涂。
刚参加工作的我,对教育工作并不胜任,信心不足,懵懂糊涂下跟着走了一年又一年,走过了一个轮回,回过头来,沉稳了很多,每一个脚步都走得踏实有力。
对课本有了很多自己的理解。初登讲台的我手法生疏,摸着石头过河。后来发现,即使最高明的老师也无法让你一下子成熟。成熟都是自己一步一步,深一脚浅一脚积淀出来的优雅从容,过多了河,走多了路,自然熟知哪条路可以尽早到达终点,尽快取得效果,哪条路即使费再大力气也是泥泞不堪,柳暗花颓。
最初讲课,好大喜功,细枝末节也不放过,想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最后自己疲惫,学生也是一知半解。侧重字词,忽略课文要义,最后肢解了知识,强化学生的迷茫。避近求远,事倍功半。
如今的我明白每一篇文章后面都附带作者创作时的心情,境遇。有些作品本就是作者的自我抒发,只不过境界太多被列为了学生的范本。有些是他传,这就需要避开作者,探求书中人物的成长历程。顾全大局,才能觅得文章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