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正在花大价钱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优秀的绵羊”,最后孩子们会不会成长成为像筑梦情缘里的杜少乾那样?为什么会一再地懦弱,而在最后会突然黑化?家长不断地向孩子施压,让孩子必须照着家长指定的方向发展,最终变成家长与孩子间的博弈,这才是最可怕。杜少乾的爸爸怎么也不会想到,是他的独断专行毁了孩子的一切。
《优秀的绵羊》真是本有意思的书,它向我们阐述了我们这个社会为什么会出现优秀的绵羊?优秀是怎么来的?绵羊是怎样产生的?孩子是否上哈佛、耶鲁或是常春藤学校最好?优秀的绵羊会为这个社会带来什么?
这个社会精英学校本来就是给富人准备的,哈佛大学的校长发言对学生们说你们是最棒的,《优秀的绵羊》告诉我们,才不是呢,是他们的父母在起跑线时就已经把90%的学生排除在外了,这就是这个社会有钱人的特权。这个社会,这个名校就是为有钱人准备的。
其次,进入了这种学校的人,并不一定得到最好的教育,首先本科生就是这样。哈佛大学等的教授更热衷于一些课题的研究和突破,根本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本科生的身上,更没有像苏格拉底老师一样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式的提问,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在社会上,有人文情怀的人才会更受欢迎。而常春藤学校的学生洽洽无法做到这一点。
他们有了这样的一个期待,所有的毕业生一律都会去金融行业、咨询行业,他们不会考虑其他的行业,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成本太高,必须待在这个行业里才能在别人眼中感觉高人一等,有价值,然而苦逼的孩子们没有自己热爱的事业,甚至不敢试错,没有自己的想法见识。这是这个社会最可悲的地方。制定他们优秀的标准看似很好,但却有了很大的缺憾——那就是只看成功不看失败。而这个社会洽洽有太多的成功让别人看到,而看看一个人如何失败才更为重要。爱迪生在经过了99次失败后,才发明了电灯,一个永远不敢试错的人,他的人生过得太谨小慎微了,一个人的人生失去了很多的意义。
绵羊,则是那些符合规律办事的人,那就符合规律的人注定会在旧体制中内死去,被新势力革命。
那怎样让年青人优秀但不成为绵羊?应该多提问,多思考,在大学期间多去试错,而在大学结束后可以很明确地找到自己喜爱的事业,找到自己的天赋去学习和实践,按照自己的想法,不墨守陈规地工作和学习。做我自己。这才是本书的重点吧。
本书呼吁我们的社会应该给予社会的穷孩子们更广阔的空间,本科生去哈佛并不一定是明智之选,而真正能给予一些通识学习的学校,才是最好的。
里面提到了博雅教育,我在百度上查不到或是知之甚少,我很想知道作者与博雅教育是否有瓜葛,这是我对本书的一个小小疑问。
总而言之,我认为教育孩子最重点的三点:一是必须进行通识教育;二是必须给予孩子试错的权力;三是让孩子学习苏格拉底,对周边的事物学会反问,学会向事物本质的探索和研究。只有这样的孩子,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