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

会当凌绝顶

惊心动魄,波谲云诡的2020年终于过去了。但今天,我想为自己点个赞,一年下来,居然读了100本书!

可能效果很一般,甚至于说几乎没有什么效果,但这个过程我有,这100本书的字字句句至少是从我眼前过了一遍的,至于说能记住多少,那就另当别论了。

读书的念头,或者说源动力,来自于年初的两件事。一件是俞敏洪的老师不读书论:“有很多中小学老师,一年都不读三五本书,而且一辈子都是教科书上的那点东西,不断地重不断地重复,最后自己就被掏空了……”

这话也真敢说,大有捅了马蜂窝的架势,自然少不了反对的声音,但做为这个行业中的一分子,或许多少也是有点发言权的,相当程度上,俞敏洪这话是实话实说。放眼望去,真的没有发现还有多少老师还在读书,别人有没有脸红我不知道,但我是脸红了,于是决心打开书本,哪怕是装装样子,一年也得读个三五本。

第二件事就是年初的这场新冠疫情了,我们高三虽说开学最早,为此还因此被封闭了12天,也是4月9日到的校。为了“爱国”,为了不给国家和社会找麻烦,在家足足呆了三个月的时间。可能也是为了打发当时无聊的时光,居然打开了书本,没想到还真有了些许阅读的兴趣,而且是一路的读了下来。

当然,今日的“显摆”很大可能的又会被人笑话,被人视作穷酸和迂腐了,都全民“地摊”了,你还在这里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也不知道去“练练地摊”。从大的方面说,支援支援国家建设,从小的方面说,也挣它“仨瓜俩枣”的,改善改善老婆孩子的生活质量,尽一尽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与担当,天天猫在家里看书,一头扎进故纸堆里爬不出来或者说看样子压根也不想出来了,不仅仅是穷酸和迂腐了,这差不多是有病了,而且病的还不轻,真真是笑死人了!

想想也是,说的高大上点,我这是不忘初心;好听点,我这是务点正业;说的中性点,我这有点不合时宜,与时代脱节;说的不好听点……噢,或许“奶茶妹妹”的那句话最恰切,“傻B了”!

突然有点心慌了,我这一头扎进故纸堆里人,还能登上时代的大船吗,会不会被“后浪”们死死地拍在沙滩上?

惊慌失措之余,好在想起杨绛先生的话来,“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大有云开见月,醍醐灌顶的通透感。内心慢慢安定了下来,别人灯红酒绿,前呼后拥那是别人的,自己一头扎进故纸堆里,那又何妨,大不了我还为了省两毛钱买张红纸写成春联贴在大门上,被人嘲笑一句“你真会过,连个门对子都不舍得买”。我就“会过了”,我就“不舍得买个门对子”了,又咋了!生活是我自己的,与你何干!

夜深人静辗转难眠时想想,总觉得我这样做也未必都是错的吧,总多少有点意义吧?毕竟我站的是三尺讲台,挣的是“嘴皮子”的钱,大的方面说,面对的是袓国的未来,小一点说,托起的是一个个家庭的希望,充实一下自己,善待一下这花花草草和希望,于自己而言,无愧天地,不负重托,又不被俞敏洪们耻之以鼻,不也是挺好的吗?

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我充盈了内心,幸福了自己,读一本好书,真的如一个伟大的灵魂谈一次话,心灵也会受到一次洗礼与净化。

读了《为什么是毛泽东》,才明白什么是悲悯苍生,胸怀天下。

读了写马云的《我的人生哲学》,才知道什么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读了《政治女强人慈禧》,才知道后人对她的误解有多深,生逢乱世一个女人治理国家其实有多不容易,记得在俄罗斯,马云曾经发过的感慨:我只是管理一个6万人的公司;就已经感到头疼了,在当今乱世管理一个国家,我向所有政治家表示敬意!慈禧不是吗?

读了朴槿惠的《绝望锻炼了我》,才知道原来一个最美的女人要有“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融进血液里的骨气,刻进生命里的坚强。”

读了《王阳明的心学智慧》,才知道此心安处,就是吾乡。

读了张潮的《幽梦影》,才知道原来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是“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

读了庄子才知道人还来还可以如此诗意地活着……

读了《金瓶梅》,噢,你真不正经,居然读《金瓶梅》,大凡说了这话的,要么是你心理太过肮脏,要么就是你压根就没读过,只是听人说《金瓶梅》如何如何,哎,“矮子看戏何所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这样的人随处可见,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说,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金瓶梅》与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便伟大如《红楼梦》,只能说一个是“后浪”,一个是“前浪”,只不过“后浪”太猛,把这“前浪”给拍在了沙滩上了。再者,《红楼梦》写的是贵族府第的豪华奢侈,大观园里的男女皆有不凡的才情与美貌,他们吟诗作对,风花雪月,过着远离尘嚣的生活,她们都不是人,是神,十二钗都是天上的。她们再美,终究离我们实在太遥远。而《金瓶梅》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贩夫走卒、庸脂俗粉,是我们日常生活都可接触到的人物。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平凡甚至卑微的人在人生的竞技场里,为了生存所作的所有的挣扎与努力。面对人性的贪婪与诱惑时,又是如何勾心斗角与争风吃醋。里面的很多情节,在今天生活里其实几乎是天天上演的。就现实意义而言,《金瓶梅》要远大于《红楼梦》的。

读了冯道的《荣枯鉴》,你会明白,所谓的君子与小人,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原本就是一回事,看着有的人人模狗样的装君子,如果按称称称重量,小人的成分可能还要多一些。张爱玲那句话咋说的,“人生如华美的袍子,里面长满了虱子”,君子的一面如同袍子,可谁的袍子里面不生虱子。纯粹的袍子,两面穿的袍子,没有里子的袍子,一个虱子也不生的袍子有吗?也许有!圣人就是!“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即便几千年就出了这么几个,我也深度怀疑他们身上居然不生一个虱子。例如柳下惠,很多人都在怀疑,救一个女人,不就是下雨天来避避雨吗?非得把他抱在怀里吗?真的是一夜都没有发生点什么事?其实这问题经不住深究和推敲的,这件事他们两个人不说后人或者说外人怎么知道的,既然外人知道了,那是被救的女人说的,还是柳下惠自己向外说的?

还有余华的《活着》,在为富贵命运多舛的一生唏嘘不已时,这样的人居然还有勇气活着!这样的人是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活着?一开始我也是这样想的,正如网上的那句话,“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但其实活着更需要勇气,这还是从庄子那里得到了答案,想想也是,与其留骨而贵,真的不如拖着尾巴在烂泥里自由自在地爬来爬去。其实与《围城》相比,毕业于克莱登大学的“大海龟”方鸿渐,也未必比富贵生活的更富贵,用今天的话说,幸福指数也不一定更高。

还有,我用了三天时间,一口气终于把《方方日记》读完了,60篇,十一个“关于”,159883字(在网上下载的电子版的,为了阅读的方便,我整理成WORD格式,下面显示字数),可以说,字字入心入骨,印象中除了读余华先生的《活者》时有过这种感觉,好久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痛快欣喜,酣畅淋漓。欣喜淋漓之余,正如毛主席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读过了,才能看得更全面,理解的也就更透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艾青先生的这句诗放在方方身上也许合适,“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这句话是日记中不止一次出现的,作为一个在武汉生活了一辈子的人来说,对武汉和武汉人民肯定是有感情的,身处疫区,在那段日子里,亲眼看到很多条生命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失去生命,再看到武汉初期官员们所作的各种滑稽而又可笑的表演,可以理解,她对人民的爱有多深,对造成很多人死亡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就有多恨。当然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太平盛世下其实也有阳光照不到的的地方。中国是,外国何尝不是,很多人认为的“空气都是甜的,月亮都是圆的”的美国就没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吗?同一个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其实美国那9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阳光照不到的黑暗的角落更多,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月忧云;为书忧蠹;为花忧风雨;为才子佳人忧命薄;真是菩萨心肠。”如此说来,俞敏洪先生为老师忧读书,当也是一付菩萨心肠!

“镜不幸而遇嫫母;砚不幸而遇俗子;剑不幸而遇庸将;皆无可奈何之事。”应该再加上一句,“书不幸而逢当今世,亦是无可奈何之事!”不是吗,试着今日之永城,书店一家家的倒闭着或者惨淡地经营着,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洗头城洗脚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店万店处处开。”

古今至文,大抵是作者用血泪甚至是用生命写成,“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前人花那么多的心血,付出那么多的代价写的,何不读读呢,开卷有益,此言不虚!

曾经有幸有向两位读书读的很好的哥哥学习的机会,一位是文明办彭主任,一位是二小的王校长,听他们引经据典张口就来的,着实羡慕,用佛家的语言讲,他们“觉悟”了,可能是教语文时间长了,总喜欢咬文嚼字,觉是觉,悟是悟,觉是“觉醒”,是“学而见”,悟是“醒悟”,是“吾有心”,“吾”是“正中的”,“吾”有“心”,引申为“一箭正中靶心”。书读多了,看问题自然就能明白,通透,一语中的。

就在昨天,我一位学中医的哥哥叮嘱刚放假回来我学医的儿子,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验,叮嘱儿子学中医,一定要多读多背,尤其是中医四大名著,仅靠教材上节选的那一星半点是远远不够的。

还是张潮的《幽梦影》说得好:“值太平世,生湖山郡,官长廉静,家道优裕,娶妇贤淑,生子聪慧。人生如此,可云全福。”逐一对照,发现自己也算是个全福之人,生逢盛世,天下太平;生于斯长于斯之永城人杰地灵,官长廉不廉静不静且不说,至少对我生活影响不大,家道说不上优裕,但生活有着,衣食无忧;2020年,全民都小康了,我也应该算是了吧;娶妻贤淑,儿子已上大学了,不是全福了吗?

袍子已经够华美了,即便生几个虱子,又有何妨。在挠挠的时候,再能静下心来看看书,偶尔在电脑上敲几个方块字,岂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阅读并快乐着

2021年,打开书本再出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大笑一向没有什么明确的座右铭,如果非要弄一个的话,我喜欢这一句:书囊应满三千卷,人品当居第一流。也可以理解为喜欢坦...
    珍珠大笑阅读 6,174评论 38 100
  • 要说到我的阅读史,那应该要从小学的时候说起。小时候也没什么课外书可以看,所以每到新学期拿到语文练习册的时候,就把阅...
    张嘉玟阅读 1,306评论 0 3
  • 最初,它是一种需要,近乎本能。 源于童年深处的某种匮乏。 生于八十年代初,在僻远省份小乡镇长大的孩子,或许多多少少...
    纸间游阅读 1,423评论 0 2
  • 现在想想我的文学储备量基本都是大学时期打的底。 那时候上课,老师讲文学史,各时期各流派各体裁的,讲完以后就让去读书...
    梁少闲阅读 3,369评论 4 3
  • 渐变的面目拼图要我怎么拼? 我是疲乏了还是投降了? 不是不允许自己坠落, 我没有滴水不进的保护膜。 就是害怕变得面...
    闷热当乘凉阅读 9,783评论 0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