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是否听过“刻意练习”,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我是在评价“刻意练习”的文章上看到这个概念的,后来专门阅读了书籍《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作者是美国人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
不只是知道了“刻意练习”这一概念,我还尝试将它运用到我的学习生活,并发现收获。现在做一个回顾,说说我对它的理解。
我们每天都在练习,不管是学习一种看得见的技能,还是在心里琢磨一件什么看不见的事情,我们都在反复操练一件事情,这可以说是最为原始意义上的练习。技能练习始于模仿,你只有开始学着进行一些动作,开始有事可做,你才能称自己在练习,模仿得好时,你会说自己练习得不错,跟不上时,你可能会说自己还缺乏练习;当然还有心理层面的练习,你开始学着思考一件事情,就开始了打通使用大脑对一件事情的思考的回路,随着思考的深入,练习程度越深,或者一直徘徊不前,反复思考最初的问题,然后忘记,然后反复重来。
这些其实是最为粗浅的练习,它们缺乏有效的思考,只是在重复,让自己埋头苦干,这样很难进步。如,我们上学期间,总有几位在课室角落里最为拼命学习的同学,但他们的成绩总不能让人满意,我们会惊讶,他们的努力看得见,他们的笔记我永远也写不出来,那么完整丰满,恨不得填上每一个空隙。我们安慰,成绩总不能代表一切,你肯定学到东西了。这样的同学,很可能就是一位“粗浅的练习者”,埋头做着感动自己的机械练习,心理上却抗拒思考。
不加思考的练习,花再多时间重复,也必定是无用功。当然,“刻意练习”要求更多。
“刻意练习”是建立在这些上面的,一种更为深入的练习,它充满目的性、需要高的专注度、需要不断对练习进行反馈、需要你走出你的舒适区,那才叫“刻意练习”,否则都统统只能归类为“粗略的练习”。
充满目的性,要求你有足够的动机,可能是为了满足你某种希望,那才够足够的动力。
高的专注度是必要的,当你走神,“刻意练习”的整个过程就会大打折扣,你会忘记感受你的动机,你手上的活动也变得机械僵硬,你的大脑开始停止思考,练习开始退化为“粗略的练习”。
不断反馈是“刻意练习”的重点,只有不断将你完成的练习,和你能找到的最为正确、标准的动作进行对照,你才能发现你的问题,并不断修正你的错误,从而不断靠近“正确”。反馈的形式是多样的,可能你有位优秀的老师,观察你的练习,并给出建议;如果没有这样的老师存在,可能你得自己发现,通过书籍、视频或者图片来发现自己练习中的问题,不断把问题反馈。古时候,人们的进步是缓慢的,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事情还没有建立最好的标准,同时教育资源匮乏,也没有那么多书可以看,人们掌握一项技能需要自己摸索很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现代人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的资源很多,能得到的反馈也很多。
最后是走出舒适区。舒适区是美国人Noel Tichy提出的理论,另外还有学习区和恐慌区。
最里面一圈称为“舒适区”,这一区域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中间是“学习区”,对人们来说有一定挑战,会感到不适,但还能接受。最外面一圈,“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显然,我们是喜欢待在“舒适区”的,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没有什么压力,但要通过练习进步,“学习区”应该是更为理想的,因为不至于太熟悉,也不至于像在“恐慌区”太过于陌生。这个时候的进步是看得见的,同时也不会因为难度太大放弃。
总结起来,“刻意练习”先是在你开始了模仿等“粗略练习”(开始能动手练习),明确了练习的目的(希望达到什么程度)后,找到你所练习的事情比较成熟的评价标准和练习方法(正确的样板、标准),不断专注地加以练习,不断与标准对照并反馈,通过不断纠偏走出舒适区的一种高效练习。
但这还没完,按安德斯·艾利克森的说法,练习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多么熟练地掌握一种技能,而在于建立一种心理表征。什么是心理表征?《刻意练习》是这么说的: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事物、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者具体或者抽象。我理解为,对接触的事情的第一反应,所以建立心理表征,很可能就是建立一种处理类似事情的心理反应机制。
比如,对于一位小提琴练习者来说,从一开始他对于五线谱的视奏有极大困难,到最终看到五线谱像看到寻常书籍一样,除了他对五线谱的记号的熟悉,也在于他建立的心理表征,不再把“五线谱”归类为“不是人看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东西。
我自己也多次尝试“刻意练习”。比如在考研中,我的时间是紧迫的,必须想办法提高效率。我的策略就是,集中精力刻意练习那些大分值的题目。就数学来说,很多大题是年年会考的,我得先稍微懂这一个大题的知识,然后通过模仿掌握它的常规做法,达到自己也能动手的目的,然后自己动手尝试完成稍微有变化的题目(学习区),做完不断对照正确答案,达到反馈和修正的目的,这样就可以攻克一个题型。这样一来,时间上比全面扫荡式的学习要节省了很多,但拿到的分数却不会少,精力也被最大化。同时,题目的轮廓不断被建立成对应的心理表征。
比如在吉他的练习中,我一开始单纯模仿视频中的动作,不管正确与否,让自己能进入这一领域,能够进行“粗略的练习”,然后开始通过书籍或其他途径明白正确的动作,以及自己每次练习希望达到的目标,开始进行加以对照的练习(学习区),不断靠近正确的样板(老师的教学、书籍或视频的动作指导),不断修正自己的练习,记录反馈。通过明显对照,两年前的我和现在的我拿到一段乐句的第一反应是不同的,两年前的我关注指法,现在更多关注音符和节奏,这就是心理反应,或者说心理表征的建立。
不论是在写作中,还是在其它什么领域,运用好刻意练习,无疑都将事半功倍。
刻意练习,最高级的练习,希望本文对你有收获!
有疑问欢迎在下方留言,一起讨论!
— THE END —
个人公众号:小刘的写字本,有读书,有科研,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