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的一个周末,我去了开封的河南大学,有一个河南大学车协主办的自行车交流赛。
刚下火车的时候,正是中午12点,悬在头顶的太阳,肆无忌惮开启烘烤模式,我们急着找安全区,突然有河大的同学找到我们,原来他们早就在这里等着我们,并且指引着我们去比赛的场地,还有安排好的宾馆。细心周到,这是我对河大的第一印象。
下午的时候,我们去参加河南大学自行车协会的五周年年会。在去的时候,在图书馆门口碰到了一个穿着黄色连衣裙的学姐,“像年会这么庄重的场合,当然要换一身衣服,好好打扮一下喽”。她扶着一辆山地车,长发飘飘在黄昏的风中煞是动人。直到年会开始,我才知道他们是来自安徽理工大学,为了参加这个比赛,坐了8个小时的火车才到了开封。走进年会现场前,我看到有20多面鲜艳的旗帜被贴在阶梯教室的墙上,是河南的各高校的车协会旗,还有陕西高校联队,安徽理工大学的,其中位于中心的是一面红色的河南大学的队旗。
年会开始到一半,主持人请各车协的负责人上台聊一聊管理经验,然而当时的气氛并不太活跃。河大的老会长谈及现如今的状况也是唏嘘不已,在校园中自行车运动并没有普及开来,喜欢骑车的人并不多,以至于社团每年能留下的人越来越少。要办一场比赛,学校不愿支持,赞助商多年的赞助也凉了心。就算诸多的不顺利,但还是硬着头皮去做了。没有场地,就是外面野地里找,没有赛道,车协的成员,一人一把铲子,一铲子一铲子的修出了4公里的越野赛道。从比赛前的宣传,到接待各个高校,安排住宿,比赛规划,赛事安全的保障,一场比赛的流程诸多繁琐,他们一步一步都是亲历亲为。
他们说:“我们这样做,只是为了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可以交流的机会”。
一群人因为一辆单车聚到一起。 20多个高校,200多人参赛。
老会长讲完之后,各个高校的负责人开始竞相上台,其中也有实力较强的中原高校联队上台。而我们的负责人还在路上,我心里一阵忐忑,从来很少上台发言的我,内心一阵激动和紧张,我想我必须要去,我的队友都在路上,我不仅仅代表我自己,那时突然有一种使命感落在我身上,每一次艰难选择的时候,我都会习惯性的想象多年以后,当自己在回忆往事时,会不会因为一时的胆怯而遗憾。
我听到每个人在讲述他们路上的故事,一些经历不该落满尘埃。
挣扎过后,我还是上台了。
我讲了一个我上次参加比赛的经历。前段时间在郑州有一个100公里的挑战赛。从一开始的节奏被打乱,然后在上坡路段又发力过猛,加上半年来的缺乏锻炼,终于让我得到了报应。我感到小腿的肌肉开始变得僵硬,每踏动一次就伴随着一阵轻微的阵痛,感觉腿上像是长了一块石头,我知道这是腿抽筋的前兆,我慢慢的放慢速度,用手去拍小腿,可是人紧张的时候,往往适得其反。突然一分身,小腿肌肉一阵痉挛,像无数根皮筋突然缠在了一起。我一个踉跄直接趴在车上。我试着慢慢放松,可腿一动就受到电击的似的。在这时,一个骑公路车的车友从我身边停下,把车放在地上就过来给我拍腿按摩,他突然的举止让我一阵放松。小腿也出奇的缓解过来了,那是一段上坡路。“天太冷了,很容易抽筋,走一会吧“。然后我俩扶着车一块向上走去,他是商丘工学院的,昨天也是冒着雨来的。他长得比我高,瘦削的面孔上带着一种是曾相识的笑容。我们没说太多话,却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亲切感。
到达补给点后,我遇到的我受伤的队友,然后就和他失散了。补充完能量之后就开始出发,下坡之后的一个大上坡,我感觉腿又开始变酸,然后放慢了速度,看到了之前扶我的那个兄弟,他一手扶着车,身后倚着栏杆,他的车爆胎了。站在路边等待。而我刚好存了救援车的号码,我把号码给他。“兄弟,你在这等着,我先走“。他拍了拍我肩膀,”兄弟,加油“。
我和他没说太多话,也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单飞50公里,在那一刻,我有了一个走下去的勇气。凭借着这一句鼓励,足够支撑我走完这场比赛。
我想,真实的风景都会在路上等待。那些真实的无助,疼痛,感动和满足,这些感受只有当你亲身体会的时候,你才能够体会这些词语的真实和伟大。
而我们要做的,无谓走更长的路,遇见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收获更多的感动和热忱,借以使我们脚下的路更加的坚实丰盈。
虽然第一次上台的心情是忐忑不安,腿几乎要抽筋。想好的词语也说的磕磕巴巴。但我觉得,有时不应沉默。
我看着满墙的整齐的旗帜,看到他们眼中的熟悉的目光。
我想,这或许就是单车的意义,也就是出发的意义。
第二天的比赛。
赛道在西湖边上的一片未开发的小树林,路段坑坑洼洼,前端时间下的雨,土地还没有完全干透,试骑赛道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有拉上了警戒线,每个拐角处都有安排好的同学负责拍照和维护秩序,在一段很陡的路上还修上了一级级的台阶。
比赛时我始终在提醒着自己,当还有力气冲的时候,一点都不要保留。
如果要有策略,这就是唯一的策略。
四公里的越野路。九分钟,其实我还可以再快一点。我尽力了。
一群年轻人组织的比赛,颁发号码牌,发令开始,比赛计时,受伤情况出现后紧急的救助,赛前的鼓励,赛后的颁奖。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虽然离那些社会赛事还有很大的差距,看起来也是格外的青涩稚嫩,但正是因为这群有组织有热血的年轻人,为了它不懈的努力,为了它废寝忘食,才焕发出另一种勃勃向上的生机。
因为年轻,敢于尝试,勇于担当。
虽然和很多学校社团面临的问题一样,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参与度低,向心力弱,但是河大车协的同学还是给了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一群人为了一个目标能够尽心尽力,考虑周到,更何况这一切都是学生组织的,印象深刻的是会长一遍遍的对着对讲机喊清理赛道,听到摔车的消息后,提着医疗箱匆匆的奔跑的身影,这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感触。
虽然还带着不成熟的滋味,但依稀能够看到明天的担当。继续走,我们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