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篇》一部纪录片,在没看之前我觉得它会是一部讲述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历程,我也是抱着写观后感的心去细细的看这部片子。但它与我的想象不同。观影的整个过程里,以至于结束之后很久都被一种情绪牵引着,这是一种未曾有过的观影体验。整部影片交织着现实与理想、温情与希望,甚至压抑与死亡;太多经典的诗句,太多震撼人心的真实画面,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诗篇”,还有“坚持”还有“希望”。
《我的诗篇》纪录片中讲述的诗人有巷道爆破工陈年喜、失业不久的薄膜厂流水线工人乌鸟鸟、十四岁就开始打工的服装厂女工邬霞、羽绒服厂的填鸭毛工彝族小伙吉克阿优、在大地深处工作了近三十年的煤矿工人老井,以及不久前堕楼辞世的富士康工人许立志……他们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工人。每个人的年龄不同,负担的生活压力也不同,作诗风格更是不同;他们围绕着自己的生活、工作用自己有限的文字书写着内心的世界;他们以各自的语言风格书写劳动,吟咏工厂,抒发悲欣,直面现实与死亡。
巷道爆破工是什么?别说经历、很多人都没听过这个词。一座矿山开始采矿前都需要先找到合适的位置,填充好炸药,轰出一条隧道,这项工作叫做巷道爆破。在这样的一份工作下中年的陈年喜写下这首《炸裂志》,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人心里有责任,什么都能忍受”。在厂房里一天到晚提着电熨斗的姑娘、无休止的加班在流水线两旁的小伙,在五六百米深的矿井下暗无天日的举起大地的他们、小小的梦想支撑着的他们、不管多苦多难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他们,赋予了诗歌鲜活的生命。
无法想象南下打工,七年没有回家,亲人去世、习俗渐变,都快忘记自己的民族是何感觉?也无法体会拿着行李远走他乡,没有亲人、朋友可依靠,在陌生的城市找不到工作、处处碰壁的感受?更无法体会拼死拼活做了那么久却结不到工钱的滋味;同一片天空一旁是沦落街头的讨薪者,另一旁是欢闹嬉笑的青年玩着各类不同的游戏,这就是人生。流水线旁的工人,白天用左手、晚上用右手,多希望能睡一会儿,站着就好;服装厂的女工,不分白昼的熨烫了那么多件吊带裙,自己却没有机会脱下那身满是异味的厂服去穿一次吊带裙;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我突然想起了很久前的那个下午,我参观了印花工人的宿舍,简单的薄木板搭成的床,没有铺的只有一条薄薄的床单,都遮不住整个床;那个下午,我弄了一下午衣服上的花,在厂房里,没有空调;就是那样一个环境,那位“诗人”坚持书写着,写完了一个又一个本子,心情好时字整齐一些,心情不好时龙飞凤舞)
曾听一位老师讲过【都觉得这是一个诗歌死亡的时代,但又觉得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时代,因为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人类的生活会更接近诗歌的本质:简短、高度、快捷、直奔高潮。我们80%的人过着一样的生活,承担着相同的压力,上学、升学、恋爱、求职、上班、相亲、结婚、生子、房子、车子、旅游、孩子、股票、离婚......快速的开场快速的结尾,到了最后一刻,方才意味深长。这种生活不是诗歌是什么?我们不再花时间坐在树下看正紧小说,来不及看情书和长文案,短信、微博、微信,照片,互联网+,移动智能设备,时间碎片化,让长句的文字不再流行,这种生活不是诗歌是什么。我们用EXCEL汇报成果,写PPT字体必须超过30磅,WORD文档必须有小标题,能图形化决不用表格,能表格决不用文字。能用表情绝不发词语,能用词语绝不用句子,简化风不行,要极简,这种生活不是诗歌是什么?我们从南方到北方,不再是以前的车马喧嚣,出门就是两个月,走山过水,阅人无数,而是动车或飞机,睡一觉,眼睛一睁一闭就到了,;曾经鸿雁传书,长途奔袭,去看一个朋友,桃花依旧故人来,久酿美酒言语欢,换成了今日的笑脸、转发和微信点赞;此等干脆快捷,不是诗歌是什么?我们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加班加点,熬夜通宵,手机电脑无数工具加上,依然还是一个字:忙!这种单一和忧郁,不是诗歌是什么? 我们没有了复杂的功名,不再承担父辈的理想,君臣的价格观,没有了传统文化的束念,银子简化成数字,一切只剩下金钱,这种把外界当成形容词的抛弃,不是诗歌是什么?
曾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如今面朝屏幕,每日心塞…..
这是一个诗歌时代,唯独诗人不再!】
但是,这部影片不但让我们看到了诗歌,还看到了这样一群诗人。诗人,并非是天天写诗的人,而是通过生活、工作有感而发的人;这些诗人各有各的职业,各有各的责任,他们用诗歌讲述生活、打发寂寞、也寄托着希望,他们的创作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中最平凡而珍贵的东西,这应该就是诗歌带来的最真实的力量吧!
如果没有能力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不放弃写作也是好的。凡事,贵在坚持。
最后,把祝福送给这些诗人。希望他们前方的路不再那么坎坷,希望他们的诗篇幸福代替痛苦,希望所有诗篇整理成册、永存。
(更多精彩诗歌分享,尽在微信公众号:yimoke0427,我是義默客,我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