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好友在做什么?
曾几何时,我离开了微博,开始频繁地使用微信,现在,却逐渐对微信厌烦起来。
为什么?看看微信朋友圈有些什么?
1,70%的微商或者伪装成各式角色的微商;
2,15%的心灵鸡汤或不知出处的养生/美容秘笈,文末通常也会发现微商的影子;
3,10%的旅游日记/摄影美图/亲子(夫,妻)暖文
4,3%的各类转帖
5,2%的独创文字。
而我就是那傻呼呼的写自己经历或自己所想文字的人。每每想到自己用掏心掏肺的文字,去跟别人的商业软文或隐藏的商业软文交换,就生出一种很奇怪的不是滋味。
微信好友录上的人,从最开始的至亲好友,发展到一些不知名的到熟不熟的人,通常都是某次活动被要求加的陌生人,往往现场说话几句话,加了好友之后,就再也不互动的人。这一部分人,后来一般都发展成朋友圈中微商的主力军,通常,我把他们直接屏蔽或拉黑了事。
但是,有部分人,却没法这样做。他们通常都是你的好友或者同学/同事/朋友。过去,他们都是一些喜欢喝茶/酒/插花。。。。。。等等之类有爱好的人,现在你发现,他们逐渐卖起了茶/酒。。。。。。,或者开始代理一些面膜/牛肉干/艺术品,还有一些人开始当起各类策展人/策划人。于是,他们的每篇朋友圈,都是以各种方式:直接的/暗示的/接力的/。。。。。。卖起各类智力的/实体的产品。
你没有办法拉黑他们,因为他们是你的朋友。但是,屏蔽他们,你又会担心漏掉他们无意间或偶尔提供的有价值信息。
而微信群,几乎演变成发红包/抢红包,拉选票/填选票,发广告/转广告的专业群。
似乎突然之间,大家都忙着把自己做成产品。
不少次,跟一些貌似志同道合者,谈到自己感兴趣或者自己做的一些有趣的事,听的人蜻蜓点水地跟你互动一下,就忙不迭地探讨起将之商业化的可能性,让你觉得,现在所有的事情,如果不把它商业获利,就算个屁一样。
这样的事情多了,我都有点焦虑,是我太脱离社会了嘛?如今这个时代,爱好不能再单纯地只是爱好了嘛?
我写篇文章,兴奋地跟朋友分享,本意也真只是想分享,就像当年夏夜,大家坐在榕树下,闲聊各自经历摆龙门阵一样,只不过我现在的龙门阵文字化了而已,有些朋友就觉得,我的分享不是单纯地想分享,其实是想获取关注,未来谋取实质利益的前奏而已。
现在还允许有纯粹爱好生存的空间嘛?
以前跟人讨论到媒体发展史,曾经分析过,人为什么要使用媒体?媒体给人提供了什么?不就是给人提供了认知外部世界,拓展认知空间的途径嘛?
自媒体诞生以后,大家欢呼雀跃,因为当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的时候,我们正确/全面认知世界的可能性就无限扩展了。当然,前提是,每个自媒体提供的都是必要有益的信息/知识点。大众媒体时代,有人忧心于大众媒体信息的选择 ,而塑造了一个镜像的世界,影响了人们正确认知世界的可能性。
当代社会的很多观念,不是来自人类的实践,也不是来自科学的结论,其实就是广告/媒体主观诱导的结果。比如为什么胖就不行?为什么平胸就会受到嫌弃?为什么女人就必须要美赞臣?为什么求婚就必须要钻石?男人为什么就必须要成功?女人为什么就必须要贤惠?
那么,我们曾经期望自媒体能够提供多元化的观点和思考,而自媒体的诞生,多少也基于,好了,我们听你/你们(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说了这么多/这么些年,现在,我也来说说。简言之,是基于我想要的欲望或者我喜欢跟人交流的兴趣,但是,现在,他们通通急急奔走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而在商业化后,他们用统一的方式说起了统一的话。
搜索微博热搜话题,多是集中在艺人的各类事物上。其他的,是一波波,永远有开头但始终没有结尾的热点事件。而民间热衷于转播的,是不太清楚原始出处,也不讲究事实准确或论证逻辑性的偏激文章,其标题大都耸!奇!怪!。除此外,根据各自关注的人,会关注到自己有兴趣的类别信息或话题。通过关注自媒体不同帐号,人本来应该是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从而扩宽自己的信息渠道。但是,人惯性关注自己兴趣所在的账号,反而固化了自己的信息圈和知识圈。用新瓶子装了旧酒。
使用QQ的人则逐渐幼龄化,或者沦为传输文件和大图片的工具。
国内老牌自媒体的三种形式,QQ,微博,微信。会走向何处?
深夜陪床,失眠促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