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都对其熟之又熟。
可是,在现实的交流中,我们真正能听进去多少信息呢?
从小的时候,我们学说话,听家长聊天,听老师讲课,基本上都是从很早就开始听了,时至今天,谈论这个话题,确实有点儿小儿科了。
“我在D区的34号车位,ABCD的D,负二层”,张有点焦急地说。
“好的,好的,马上到”,李说着这样的应答,心里在想,这么简单。
然后,李按着自己的臆想,先到了负一楼转了一圈,没有找到。因为手机没有信号,又跑上了地面。
此时,张的电话又来了,“负二楼,D区”
好的,好的,李边接电话边向负二楼走去。
到了负二楼,李听成了E区34号。
结果没有看到人,此时想,大概是D区吧。
在半疑半信中,走向了D区,碰见了李张。
“很难找吗”张说,有些不悦。
“不难找,我没有听清楚”李有些悻悻地说,懊悔自己没有听清和大意。
就这么简单的交流中,几乎连小孩都懂的事情中,我们时常还在犯着这低级的错误。
当然,我们说话,听话,做事是会受情绪的影响的。然而,这基本的信息交流,我们应当学会。否则的话,那些深一点层次的有弦外之音的其不是更稀里糊涂。
倘若,是两个人在争议中,我们连对方说的究竟是什么话都没有听清楚,看清楚事态,就按着我们心中原先的版本在复述,那岂不是南辕北辙地在沟通吗?这样是很容易由误会而升级成争论争吵的。
我们以前,见到过双方因误会误听对方说话的信息而争吵的。旁观者清。对于自己在发生双方交流中牛头不对马嘴的事情又是怎样处理的呢?
常常看到自己在发脾气的时候,明明是要对张的,结果没有看清楚,对着李说了一大堆狠话。然后,醒悟过来,内心惭愧而又好笑。
发脾气的时候,总是像个孩子似的,其实我们已经长大了,并且年龄也不轻了。
于是,常常想起生活中的这些事情。我们需要沟通和说讲自己的想法,然而,对方的语言中,五十个字里面,重要的信息的几个字,你真的听到了吗?尽量不要先入为主地去理解。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基本在吃穿住行,吃喝拉撒的日常中度过的。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仔细地回想一下,还是挺有意义的。
排除掉这些低级的错误,把明天过得更好些。
等着遇见一些事,等着自己愚笨地去迎接。虽然一直希望是灵活的。
偶尔在读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评论。“哈姆雷特一生都在下定决心要果敢,但是,哈姆雷特一生都在犹豫”。于是,莎士比亚创造了这个经典的角色。也把哈姆雷特变成了犹豫的代名词。
希望,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能认识自己的不足,去把明天过得更有水平些。
“树林里的一颗树倒下了,我们没有听见。但是,这棵树在倒下的时候确实发出了声音”。许多这样经典的心理总结。我们经过了许多事情,是否,也理解了别人的语言,是否,也学会了有效的沟通。
听清楚对方的信息是交流的第一步,这样你才知道怎么回话。而不是一味的“好,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