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般解决问题的的方法都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找出原因,最后再从原因出发解决问题。这个我们践行几十年的理论貌似无懈可击,但现实的情况确实很多问题,你发现它的原因了,但是你也解决不了它。比如说教育、医疗,最后追根到底就会说到我们的体制问题,可是我们就是这么个体制,你最后就无可奈何了吗?最近学了万维钢老师刚更新的一节课,就赶紧拿出来一起分享了。ps,话说万维刚老师的《精英日课》真的是有很多最新的书解读还有最新的思想,如果你跟我一样对未知世界抱有浓厚的兴趣,不妨你也可以订阅来听听看,说不定你会比我更有收获。
以前说起心理学,不得不提的一个大人物就是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这个在我们大学学习的时候也是让我们印象深刻。但通过这个方法能解决心理问题吗?比如说你觉得你有心理问题,可能做事比较腼腆不大方,你就去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会反复地帮你回忆自己的过去 —— 你有过精神创伤吗?你童年受过虐待吗?你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 你就这样跟这个心理医生在一起五年,花了五万块钱,中间痛哭了好多次,最后你们终于找到了病根:都是你妈妈的错。 然后你又能怎么样呢?难道你能把童年重过一遍吗?找到病根不等于就能改变病根,更不等于能改变你的症状。更何况像这样追溯,可能所有的问题都指向同样的原因,比如有人开玩笑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自己没钱又长得丑……
希思兄弟多年前的一本书《瞬变》里面讲了一个解决问题通用的方法,那就是找亮点。找亮点方法完全不在乎你的过去,它不追究你为什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它只问你*好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找到了亮点,就可以推广亮点,推广亮点就有可能解决问题。。 比如一个家长说自己跟孩子的关系很不好,孩子总不听她的话,也不尊重她。医生就会引导她回忆:有没有哪怕一个时刻,孩子对你是尊重的?在那个时刻,你是如何对待孩子的? 家长想了很多,最后找到一个亮点。她说因为平时总是很忙,担心工作做不完很焦虑,而有时候工作正好做完了,跟孩子说话的时候特别平静,孩子好像就挺好。那么医生就建议这位家长,下次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保持心情平静的时候再试试。
希思兄弟讲了一个发生在越南的故事。 1990年,有个国际慈善组织的专家叫杰里·斯特宁(Jerry Sternin),奉命帮助解决越南农村儿童的营养不良问题。那时候的越南非常落后,卫生状况很差,连干净的饮用水都无法保障,农村妇女们根本就没有营养知识,其实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穷。 可是这个认识对斯特宁啥用都没有。斯特宁没有纠结越南怎么这么穷,他的做法是找亮点。越南农村再苦,也不至于连一个健康的孩子都没有吧? 有肯定是有。有些孩子营养充足是因为家里亲戚在政府工作,有外快,那种不算亮点,因为不可复制。斯特宁一个一个地调查,找到了真正的亮点。就有一些孩子,家庭状况跟别人一样贫困,但是身上没有发生营养不良。他们是怎么回事呢? 斯特宁调查发现,这些健康孩子的妈妈喂养小孩的方法,跟其他妈妈有三点不同。第一,其他孩子都是每天和大人一起吃两顿饭,而这些孩子吃四顿饭。吃的总量是一样的,但是分成四次吃。第二,这些妈妈会很主动地喂孩子吃饭,而其他家庭都是随便孩子吃不吃。第三,这些妈妈们会把一些小虾、小螃蟹、特别是红薯叶子捣碎了,拌在米饭里给孩子吃。这些东西在越南很常见,但是其他家长普遍认为红薯叶子是一种低等食物,不给孩子吃。 你肯定也会觉得这三个做法很有道理。吃饭很重要,小孩的胃容量有限,一次吃太多不好消化,而且小虾、小蟹和红薯叶子能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斯特宁自己绝对想不出来这样的方法,但是他发现了这些方法。而且这些方法是可复制的。 斯特宁立即推广。他把越南农村的妈妈们组织起来,分成小班,请那些做得好的妈妈们来现身说法,大家一起动手给孩子做饭。结果项目大获成功,越南儿童的营养不良现象被显著改善了。
找亮点,是一个既反直觉又符合自然的方法。 反直觉是因为我们的头脑总是倾向于关注问题而不是关注亮点。别人做错一件事你很敏感,别人做对了的我们不会太注意。一谈到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长都能列举各种头疼的地方,但是对孩子的优点很少关注。 那为什么说找亮点的做法符合自然呢?自然选择和市场的规律恰恰是亮点能生存、繁衍和复制。灭绝了的物种可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灭绝,成功的物种才是此时此刻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正如《九个工作谎言》中说的那样,人最需要的是正反馈而不是负反馈。好的管理者应该像园丁一样,善于让手下发挥强项,而不是给人挑毛病。他做对了,你应该鼓励他下次还这么做;至于他做错了,你真没必要揪着一个毛病去帮他做什么精神分析。 理解问题不等于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一定需要理解问题,甚至可能都不需要你直视问题。有心理问题去心理咨询,为啥非得痛哭一场呢?有些伤疤根本没必要揭开。就算不回顾以往的人生,我们也是可以变的,事情本来就一直在变,每一步也都可能重新开始。就跟下围棋一样,我们的任务是把当前这个局面走好,而不必追究自己是如何走到这个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