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刘恩樵老师的《语文教学常识20讲》中的七、八、九讲。在这三讲中,刘老师提到学生在课堂上的重要的地位、语文和课堂应该有机的融合、以及好的语文课的特点。
学生在课堂上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课堂上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学生。没有学生,一切教学活动便形同虚设。所以,其他的课堂要素基本上都是围绕学生这个要素去展开和推进的。就语文课而言,仅仅只关注语文学科还不够,因为关注语文学科只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而关注课堂则解决“怎样教”的问题。语文应该与课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会呈现好的语文课的特征。而提到课堂,就必须把课堂的主人——学生放在第一位。那么,何为好的语文课呢?刘老师认为,好的语文课是“知识、能力、习惯、人文有机的融合”。(《语文教学常识20讲》第九讲)这也就是说,让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上通过实践活动掌握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人文情怀,大抵就可以窥探到好的语文课的模样。
综上所述,如果语文是一片海洋,教师要努力做到让学生成为语文海洋中的弄潮儿。那么?如何做到呢?
一、以学定教
教师的教要基于学生的学。也就是要“因材施教”。魏智渊老师在《高手教师》中这样说:“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知道应该播种什么。而灌输,就是不管土壤是什么,我种的东西是不变的。”有多少新手教师(包括我自己),拿着别人的课例就去上课。不管给什么样的班级,什么样的学生,千篇一律就是这篇课例。没有基于学生的学而进行备课,进行授课,这样的教学活动自然是失败的。无论课堂上教师的表现如何的精彩,但是因为没有和学生的生命进行编织,所以也是苍白无力的。那那么,如何基于学生的学而去教呢?这就需要了解学生,把握学情,明晓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明白学生的前概念,努力把自己的课堂和学生的前概念打通,确立课堂上的“核心事实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框架”;利用“元认知”,让学生完成自己学习过程的控制,逐步把学生引向课堂的深度。
二、聚焦目标、丰富课堂活动
课堂目标是最难确定的。一旦确定了课堂的教学目标,基本上一节课便有了抓手和支架。因为这涉及到这堂课自己教什么,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什么?魏智渊老师在《高手教师》给出了清晰的建议。利用知识清单,利用脑图,使目标和结构清晰。制定完教学目标,那么,你课堂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来推进的。那么课堂活动就尤为关键了。课堂是师生共同编织知识美好蓝图的平台。那么,课堂活动也应该是师生彼此共同来完成的。刘老师的课内微缩型活动就非常的精彩。课内微缩型活动把课外活动内化,以课外活动的形式设计课内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把学习实践的舞台教给学生,让学生的学有效甚至高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