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从前慢
碎片化的浅阅读,成了当下人浮躁的罪魁祸首,可惜很多人还浑然不知,依然每天被它侵淫着。
这三五年,我像是被手机勾走了魂一样,终日与它打着交道。经常是白天看、晚上看,甚至半夜起夜回来还得看,人都说这是病,可没几个人看好病。我常常自嘲着,时代病总是一波接一波,这波正好轮到了手机,仅此而已。
去年每次开会,领导都会说读书的事,他提及一个叫做“碎片阅读”的词,我对此不以为然,其实完全不懂是啥意思。可最近看一些书来,我慢慢好像理解碎片的危害了,某种程度上它分散着我们的精力,扰乱着我们的心神。
读大一的时候,我有段时间极其迷茫不安,可当沉浸于路遥笔下的一个个故事中,内心的凌乱渐渐平复,竟生出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追寻来。现在想来,那段时间心里始终充实和满足着,原来读书真的会带来美妙的享受。
与那段日子对比,我这几年也看过一些姑且叫做文章的文字,可始终没有那份定力把自己定住。比如看到一篇好的文字,大多时间一目十行地快速阅读,而后快快收藏,总想着等有时间再品味,以至于微信收藏了不少东西,却一直还是没有等到那个空闲的时间来。
除了所谓的没有时间外,我还发现网络上的文章实在太多了,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导致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充斥着,如果没有绝对识别能力,很有可能陷于其中去。因为我经常会听到同事关于网络热事的评说,而他说的那些东西,也只是别人不知对错的观点来。
某种意义上,这些文字对人就是一种误导,再加上每日推送实在是多,各种观点充斥着神经,实在令人目不暇接,一天若是看上三五篇甚至六七篇,想必记不住多少,反而头绪更加凌乱复杂起来。
前几日读平凹的书,算是膜拜着他的慧眼,一针见血却又心平气和地说着世上的种种乱相。我感觉社会变革过程中的这些乱相,不停地冲击着传统文化,而当下好像到了最盛的时候,必须得提防起来,不然网络不知会酝酿多大的祸乱来。
这个时候其实需要的还是读书,读书不是随手拈来式的读,必须经历一番选择后进行深阅读,必须是经历那种爱不释手不想错过每个字的阅读。不然,你即便一年读千八百本书,到头来或许更加心浮气躁、烦扰不堪。
当然,读书这件事也因人而异,对我来说是比较喜欢纯文学的东西的,再降低点标准起码也是没有市侩的文字。比如,去年一个同事给我推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很快迷恋起来,一口气读完了书中的全部文字,还从网上听了多个版本的有声版本。
可能是我读的书少,竟数不出几个这样的作家来,倒是一上网每天要辨识不知哪来的网文吆,令我常常很是不快来。见于此,我索性一根筋走到底,从看平凹的书开始,再从他书里谈及到书扩展去,大多算在我的兴趣之内。
关于读书,我还有一点体会,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出声阅读,因为我看平凹的几篇后记和忠实的散文,就是这么下来的,效果实在不错。除了融进了故事情节,还好像随着作者探寻着什么,读毕还不停回味着刚才的情形画面来。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读书的初衷,而我只想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无关任何物质、无关任何世俗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