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位图书室借了本好早至少得《读者文摘合订本》,想在工作之余翻翻看看。
《读者》与《青年文摘》,那可是当年高中时代最好的课外读物,许多道理都是从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中学到的,也是众多心灵鸡汤的发源地。
可是现在面对那些文章,我却越来越读不进去,觉得这些鸡汤并不像原来感觉的那么有道理,竟然跟公众号、自媒体里面的那些鸡汤文极为相似——大部分都充满着“部分真相”。
比如有一个小故事,很多人都听过,是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找圣雄甘地,说自己的孩子总是喜欢吃糖,怎样才能让他不吃糖。
甘地告诉这位妈妈,让她们一个月后再开。
一个月后,母子俩再次来到甘地面前,甘地对孩子说:你不可以再吃糖了!
母亲不解,问这一句简单的话,为什么一个月前不讲呢?
甘地回答说:因为一个月前我还在吃糖。
故事戛然而止,让人回味甘地真的好伟大,从中理解到的道理是:要想让别人做到的事情,自己就要先做到。
故事的真实性姑且不论,我只关心孩子是不是真的就听从了圣雄的话,从此不再吃糖了?
而且糖这东西原本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东西,吃一点也没有什么,为什么就因为母亲的一句话,圣雄跟小孩子就要全部都戒掉呢?
而且小孩子真的会因为伟大的甘地不吃糖,自己就主动不再吃糖吗?
我猜如果家长们都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费时费力不说,孩子的成就也必定不会超过家长。
这是一个例子,还有一则是教人吃亏是福:公司里被人欺负了,就告诉自己吃亏是福;有人故意暗算自己,也告诉自己吃亏是福;收到了不公平待遇,依旧坚信吃亏是福——终于有一天,主人公的面对挫折不公时的不动如山,被公司老总/顶头上司/大股东看到了,给了她很高评价,从此当上CEO成为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这样的道理也就写给高中生看,进了社会的人谁要是相信了这个,谁肯定没好结果。
所以,这些心灵鸡汤还是少看些为好,因为这里面的道理总是太单一,似乎就像计算机程序一样,一加一就肯定等于一。
只要你被老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肯定能增益其所不能!
可是孟子他老人家没说出来的是,做事情是需要讲方法的,方法不对,事倍功半。
按照经历过苦难必会见辉煌的道理,那本届世界杯上经历过无数苦难的克罗地亚,成立26年来,经历了这么多的战争摧残、流离失所,那是要当上冠军才符合逻辑,才能告慰逝去的父辈才对,拿到一个区区亚军,有何脸面回去见巴尔干半岛的父老乡亲?
世界上很多事很多道理,都不是几句话几个金句就能总结出来的,做事凭毅力,不断找方法,光懂道理,终究会一事无成。
——最后一句也挺像一碗“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