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因今日果,不知道身为父母的“爽爸”“爽妈”是否有一点点后悔和醒悟。
纵观郑爽的成名史,网友说:是郑爽的父母成功地将她带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01 别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的未来。
爽妈年轻时是一个有梦想的女人。她爱好唱歌,曾将年幼的爽妹子托付给公婆,自己去夜总会唱歌,最后夜总会倒闭,她的明星也破碎了。
郑爽的未来就在这时被定下了。
爽妈发现年幼的爽妹子很有点音乐舞蹈方面的天赋,于是她为爽妹子制定了考入北影的“十年计划”。
爽妹子4岁时就被爽妈进行军事化管理,郑爽的整个童年都奔波在表扬、舞蹈、钢琴等各式各样的培训班。
12岁时,在她最需要爱和陪伴的年纪里,爽妈把她送去四川舞蹈学院学习,她并不想离开父母去千里之外求学。但是,她的意愿在爽妈看来并不重要。培养郑爽,不过是为了完成爽妈当明星的梦想。
16岁时,爽妈带着郑爽去参加北影、上戏、中戏的录取考试。彼时,那个小小少女终于有了足够的勇气反抗妈妈的决定:“从小到大,都是你在为我做选择,我不喜欢。”
爽妈苦口婆心对她说她为她付出了多少,为她的未来投入了多少,胳膊拗不过大腿,最终这个刚生出点反叛之心的少女未能做得成自己。那时谁也不知道她的梦想是做老板。
“马斯洛需求理论”描述了教育的5个层次是:生存、安全、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
爽妹子的童年是在父母揠苗助长似的拉扯中度过,尤其是少年时离家求学的经历,造成安全感缺失,父母过度越界管束造成了她过分敏感和不自信,这也是她后来出现一系列奇葩举动的根源。
当父母把自己的梦想或命运嫁接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去实现,忽略和不尊重孩子本身的成长需求,就会造成孩子失去幸福的能力。
02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节选纪伯伦《致孩子》)
这首让人惊艳的小诗是黎巴嫩的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作品,他很早就揭示了正确的亲子关系。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和父母的关系是平等的,父母给与生命、给与爱,却不能替代他的思想,他们的灵魂高居于明日的宫殿,即使梦中为人父母的我们也无法企及。
多么深刻而发人深省的劝诫:“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看,1.0版本的你拼尽全力才有可能变得像他们。他们原本是成熟的2.0版本,却因为你的干涉,最终只能成为1.5版本。你却在这里沾沾自喜,只看到了他们于你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却忽略了造物主原本给他的起步就是2.0版本。
爽妈就是用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借口 “我所作的一起都是为了你好”,堂而皇之地把自己的梦想嫁接在了郑爽的人生之上。
成年前的郑爽就这样失去了做自己的机会。但是骨子里叛逆的种子早已深种。
03活在母亲梦想中的郑爽,终于可以做自己了
郑爽人生的几个节点,4岁时被纳入妈妈的十年培育计划;12岁时被送到千里之外独自求学,被迫长大;16岁时第一次主张自我,被爽妈的梦想裹住了手脚;18岁,随着《一起来看流星雨》走红,成为明星,妈妈的梦想实现,郑爽终于可以做自己了。
18岁那年,大约父母是认可了郑爽的成绩,也或许是郑爽意图脱离掌控的意愿强烈到他们开始关注她的情绪,只是他们放手得太快,忽略得彻底,完全忘记他们除了教导过郑爽成为一个明星,未曾好好教她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她自己。
无疑,他们是爱郑爽的。只是掌控这么多年,他们已经忘记怎样好好爱郑爽;而被掌控这么多年,郑爽每一个毛孔舒张着叫嚣着要自由要放飞自我,压根就没想过,从来没有人告诉她在自由的状态下怎样做更好的自己。
她把“做自己”当作任性。她说“三十岁前给自己一个任性的机会”。
所以,她在节目里自扇耳光,走红毯时全程黑脸,和张翰恋爱时单方面分手,她高收费回答粉丝关于她的感情生活,第二次恋爱分手后出书写她和胡彦斌的恋爱百事,许许多多让人觉得没有底线的行为,在宽容的粉丝眼中成了率真、真实的表现……直到“代孕”“弃养”成了压垮她美誉的最后一根稻草。
04好的家庭教育成就孩子治愈自己
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孩子成为他想要成为的人。
要教育孩子,请先教育好自己。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往往会追随我们一生,很多人把家庭教育中上一代的思维桎梏原封不动地又延续到下一代。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你是愿意你的孩子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童年助他一生顺遂,还是想要他成年后重复着你的生命状态挣扎着与生活较劲?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从今天开始,为人父母者都来好好学习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但愿,对于郑爽而言,所有的亏欠补救都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