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原著中,那些公候、有爵位之家的公子哥都靠着祖庇阴封,承袭一个爵位,或者阴庇一个官,要么花钱捐一个官。
总之,那些公子哥要么整天溜街逗狗,要么惹事生非,要么呼朋唤友玩闹,没有人想着靠自己的努力去科举,自己挣个官,一个个妥妥的纨绔。
齐衡,齐小公爷却是豪门公子哥中的另类,从小跟着名师庄先生学习,无论酷暑,从不间断,靠自己的本事中了举,成了所以公候之家父母羡慕的对象,也成了公候高门之家公子哥的榜样。
这样一个候府出身,有才华,有上进心,又风度翩翩的青年公子哥,是所有有女儿的中年妇女眼中的金龟婿。放到现在,那绝对是妥妥的钻石王老五一枚,惹得无数女青年前仆后继。
丈母娘选女婿,人家也要选儿媳妇,虽然有无数中年贵妇想当齐小公爷的丈母娘,但是看着平宁郡主对未来儿媳妇高标准的严格挑选,只能熄下心中的一团烈火。
无数贵妇熄下心中的小火苗,这不还有两家开始为女儿竞争,这就是嘉成县主和荣飞燕。
01
荣飞燕是荣妃的侄女,听起来来头很大,实际上也就是唬一唬平民老百姓。
荣妃是老皇帝的妃子,但是并没有生下一男半女,按着老皇帝快要进土的节奏,是不会生下孩子了。一个没有孩子的妃子,等老皇帝死后,其下场可想而知,按照唐朝的规矩,都是要送寺庙里常伴青灯古佛一生的,武则天在唐太宗死后,不是被送进了感业寺。
荣妃的娘家是八代贫农,按照平宁郡主的说法,祖宗八代都是泥瓦匠的狗奴才,荣妃算是鸡窝里飞出来的金凤凰,也就是这个凤凰飞出来后,裙带关系,家族才受封,是没有什么根基的家族。有点象现在的暴发户,这样的暴发户在真正有底蕴的世家大族面前,也是不够看的。
这种暴发户的闺女也想嫁给世家大族的齐小公爷,平宁郡主根本看不上。
但是有小荣妃在那坐镇,平宁郡主也不敢得罪,就把这个烫水山芋推到了嘉成县主的老爹六王爷那里去了。
02
一般世家大族都看不上的荣家,六王爷岂能看到眼里,更别说人家儿子已过继给要当皇帝的三王爷了,那可是未来小皇帝的亲爹,更是不把小荣妃看在眼里。
祖宗八代都是泥瓦匠的丫头也想与我的宝贝女儿争女婿,想什么呢,真是活的不耐烦了。
于是六王妃眼晴一转,想出一个馊主意,手指头一动,招人过来,这么这么一吩咐。
嘉成县主听到竟然有人和自己抢夫君,真是胆大包天,同样眼珠子一转,想了一个更馊的主意,手指头一动,招人过来,这么这么一吩咐。
于是,某一天荣飞燕外出,大天白日竟然被人掳走,再回来已失了清白之身,再过几日,烈性的荣飞燕悬梁自尽了。
03
除掉了这么一个竞争者,嘉成县主顺理成章的嫁给了齐衡,齐小公爷,真是皆大欢喜。
你们高兴了,人家死了女儿的还在伤心绝望。
本来指望利用荣飞燕与齐府搭上关系,老皇帝死后,也是一条路,现在这条路被堵死了,还赔上了一个女儿,这口气如何咽的下去。
一不作,二不休,小荣妃搭上了同样不甘心的四王爷(与三王爷竞争太子),反了老皇帝了。
于是一场暴乱,嘉成县主被侮辱之死,荣家算是为女儿报仇了。
两个最有实力的竞争者,就这样两败俱伤,双双殉命,真是太可惜了。
04
这样惨烈的结局,教给我们两个道理。
一个是婚姻是你情我愿的事情,不是单方面的意愿,更不能以势相压。
荣妃以自己的身份相压,要把侄女嫁给齐衡。可是平宁郡主和齐大人都不愿意,但是也不敢得罪这位皇帝的妃子,只能祸水东引。
这一引,就把荣飞燕引入了死亡的绝地,这或许并不是平宁郡主想看到的,但是却也是她无奈之下想出的办法,致使荣飞燕送了命。
荣飞燕的死,与其说是嘉成县主一家害的,倒不如说是她自家把她推向了火坑。
你硬逼着人家娶你的女儿,人家不愿意,怎么办,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人呢,人家只能往外推,结果没想到,推到火坑里了。
另一个是,做人做事都要留一线。
嘉成县主和六王妃一出手,就把事做绝了,直接要了荣飞燕的命。
这样的结果,就是把荣家逼上了绝路,人死了,找不到发泄的出口,憋着一口气出不来,现在太子也定了,荣家以后还有什么盼头,还不如跟着四王爷反了呢,起码能为女儿报仇。
就这样,在造反的同时,荣家也为女儿报了仇,嘉成县主被辱而死,也算偿了自己的罪过。
只是这样的结局,太让人觉到伤感。
我特别喜欢盛家大老太太的处事哲学,特别是在处理淑兰和离之事上。
作为读者,看到孙志高和他母亲的德性,那么对待淑兰,都生气的不得了,恨不得上去扇两巴掌,作为亲奶奶的大老太太,更是气愤。可是她没有被气昏了头,而是理智的处理问题。
她把淑兰的嫁妆留了一半给孙志高,条件是合离,而不是淑兰被休。
她这样做,让孙志高同意了和离,即把淑兰拖出了那个泥坑,又保住了淑兰的名声,更体现了盛家的宽容与慈悲,赢得了好名声,又让大家看到了孙家的可恶与无耻,真是一举四得。
试想,如果她真的一分都不给孙志高,孙家母子俩能同意合离?想都不要想,估计淑兰被休,名声烂大街了,盛家女儿也好不到哪去,盛家名声估计也好不到哪去了。
而盛家大老太太这么一手,就是留了一线给孙志高,才有了后面的一举四得,真真的是高明。
这件事情上,我总结的两个道理,你认为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