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侦探类电影、小说的喜欢可以追溯到初中时期。清楚记得看的第一本侦探小说是《狄仁杰探案集》,读初中那会在本地图书馆借的,其他还借过什么书我全都忘了,唯独这套一直记得。
喜欢看侦探小说和电影,是因为喜欢那种紧张刺激、曲折离奇又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强烈地吊起好奇心,让人紧追不舍、欲罢不能,而结局往往出乎意料之外,那种高智商作案手法以及技高一筹的破案手段让人惊叹不已,读着很是过瘾。趣味加智慧,这就是经典。
遗憾的是,我是最近才得以完整读完这套《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怎么说呢,感觉像一个老饕在品尝一顿垂涎已久的饕餮盛宴,“食物”之美味,营养之丰富,让人齿颊留香意犹未尽。
作者阿瑟.柯南.道尔1859年诞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政府部门公务员,爱好画画,母亲是家庭主妇,他的叔叔们是艺术家。他兄弟姐妹一共有十人,他是老二。长大后他并没有追随父辈们走上艺术之路,而是选择了读医学,但他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在行医的同时进行业余写作。
福尔摩斯的原形据说是他那位医学院的贝尔教授,这位教授善于从一些被人忽略的细节推理出令人惊讶的结论,他在观察病人时,不仅指出患的病症,还能说出这个人的职业和爱好。另外,贝尔教授棱角分明瘦削的脸,鹰钩鼻的外貌特点,也成了福尔摩斯的外形。福尔摩斯被刻画成一位智慧过人,才华横溢,头脑灵活,心思缜密,超强观察力和分析能力的神探。他不仅精通科学推理手段,还在其他领域有深厚的知识,如化学,音乐等。但他也有缺点: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非常自负,对女人不相信,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他淡泊名利,高傲冷漠,对于犯罪毫不留情,不屑和上流社会交往,关心社会底层贫苦人民。他就是一个嫉恶如仇,勇敢又富有正义感和人情味有血有肉的人。
福尔摩斯的破案手段是以缜密的调查研究和逻辑推理,观察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经过抽丝剥茧来破案。细致的观察,科学的调查,合理的推理。正如福尔摩斯对华生说的:“你只是看到,我们看到的都是一样的,但我比你们多了观察”。细致入微的观察让福尔摩斯犹如先知那样能够准确无误地说出一切。这种以推理来破案的小说属于首创,柯南创作了一个推理流派,对后世的推理小说产生深重的影响,他就是侦探推理小说的鼻祖。
此后,这位名侦探便风靡整个世界,几乎家喻户晓,而且长盛不衰。就好像圣诞老人那样无人不知。哪怕是从来没有读过福尔摩斯的故事,不喜欢这类小说的,脑海里也会装着“福尔摩斯”这几个字,需要的时候也会拿出来打打比喻之类的。“福尔摩斯”成为了“神探”的代名词。
系列小说除了惊心动魄,曲折离奇的情节,以及种种破案经过详尽描写,小说还展现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风情,比如大雾,马车,火车,电报、乡村,古堡。读起来很有画面感,仿佛一帧帧图画展现在眼前。
《福》系列中,除了主角福尔摩斯外,另一位人物也同样是主角,就是他的副手华生医生。华生医生因为受伤从战役中退役,偶然机会与福尔摩斯合租一套房子,自此就开始了他们大半生的亲密合作。华生成为了福尔摩斯大部分案件的记录者,并参与侦破部分案件。华生之于福尔摩斯就像堂吉柯德和桑丘、约翰逊和鲍斯维尔、匹克威客和萨姆那样,是一对有默契的好搭档,少了华生医生,作品必然逊色。
第一篇是《血字的研究》,引起轰动,稿费远远比他开诊所挣得多,所以他决定弃医从文专业写作。有趣的是,当他厌倦了写侦探小说,决定把福尔摩斯写“死去”(《最后一案》)。然而广大读者不依,他们很愤怒,纷纷致函杂志社表示抗议,甚至游行示威,要求福尔摩斯不能死,不然就要退订刊物。柯南做梦也没想到他的小说会如此受欢迎,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只好让福尔摩斯又“复活”过来了(《空屋》)。
当然小说必然有人文意义: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阴暗面,福尔摩斯这个人物是代表正义勇者的化身。正如他说的:“伦敦的空气因为我的存在而变得清新”。
英国以福尔摩斯为傲,为了纪念这位虚拟的伟大人物,在伦敦的贝克街221号B座,福尔摩斯的住宅,现实是没有这个门牌的,伦敦政府决定增设这个门牌,并把这房子划归为福尔摩斯博物馆。
有人说这是一本一旦打开就绝对不会放下的奇书,他的粉丝上至老人,下至孩童。遍及世界。这个伟大的人物能够历经一百多年而历久不衰,为人津津乐道,被翻译成70多种文字,并拍成多部电影。哪怕后世很多人模仿去写福尔摩斯续集,但是《福尔摩斯》就像那句话所说: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