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看过《北京爱上西雅图1》,对于《北京爱上西雅图1》,整个剧情人设等都是通过影评了解了个大概。所以,当《北京爱上西雅图2》上映时,我除了瞄了眼海报欣赏了下男女主角的美色,压根儿都没去了解影片内容。
五一假期,阴雨连绵,外出计划被迫取消后,在网上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了放映时间和自己空档时间吻合的《北京爱上西雅图2之不二情书》(以下简称不二情书)。
出发点只是打发下时间,不曾想却被电影里书信往来的沟通方式戳中,被大量出现的诗词惊艳。一如电影开场后首先出现的文艺至死的《查令十字街84号》,美国的大牛和澳门的娇爷因着这本书,阴差阳错下开始了书信往来。一封封手写信件,传递着两个人在喧闹人群中的孤独;一句句至美诗句,见证着彼此在一年多间的自我救赎。我不曾去过你的城市,你不曾看过我的模样,却在纸上的你来我往中互生情愫。仿佛逆着时光前行,在电话微信等多元化便捷通讯的当今,被这种古老的尺素传情的方式,带回到了从前车马邮差都很慢的日子。
一
叔叔做过的最时髦的事儿,在我还是个小学生时,成为最早一批离家去上海打工的外出务工者,成为一名钢铁厂工人。并在上海稍作稳定后,将婶婶和堂弟也接了过去。
那时大家对小康生活的定义还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叔叔与家里靠着和爸爸写信来保持的联系。爷爷奶奶的生活,家里的天气状况,我和弟弟的学习成绩,爸爸妈妈的工作…被爸爸写进展开的信纸里,装进信封寄往上海;叔叔一家在上海的生活状况,厂里的福利待遇,上海的高楼大厦,堂弟的成长变化,近期去了哪里游玩…在叔叔的回信中一一呈现。
那几年间,每个收到叔叔回信的日子,我们全家聚在一起,围住爸爸,听爸爸读叔叔的来信,在叔叔的信件里,仿佛看到了上海的车水马龙霓虹闪烁;而我们又将家长的四季更替家长里短寄给了叔叔,直至堂弟到了入学的年龄叔叔一家陆续结束打工离开上海。
二
上大学后,从同学那得来个QQ号,兴奋不已的跑去机房登录。此后,在不断掉线上线的循环中,稀里糊涂的和C君成为QQ好友;在断断续续的聊天中,得知他与我一样同为大一新生。
不记得是哪天聊到了什么,我们互留了地址,从此,和C君之间相隔着的500公里的距离,开始因书信往来而缩短。
他会在信里告诉我他那春天的樱花有多浪漫,夏天的太阳有多炎热,秋天的山峦有多缤纷,冬天的湖泊有多安静。我则在字里行间带着他逛遍大街小巷,品尝各种小吃,分享实验成果,吐槽韩剧苦情。
大学毕业前夕,手机突然就普及到了学生党手里。随之而来的毕业、手机被偷,QQ被盗,换手机号码接踵而至,C君的联系方式也因此弄丢,从此再无音讯。对于C君的全部记忆,幸好,都装在那一摞保存完好的信件里。
每次回忆起大学生活,我都能记起自己在教室里写信的模样,还有写信时想象着素未谋面过的C君读信的心情。跃然纸上的种种,让两个素未谋面的人,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老友般用纸笔聊天。这是书信的魅力。
电影结束,可生活不是电影,如今,难有家书可等待少有情书可期盼。
看完不二情书后回家,打开家里的信箱,拿出一沓信用卡账单和广告单页;回到家中,看书柜里那一堆堆我曾收到的信。自学生生涯结束后,便再无人寄锦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