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对孔子说,你一天到晚给别人讲为政的大道理,讲的头头是道,你自己怎么不出来为政呢?以前有人在读《论语》——为政篇时,都认为这是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其实这是不对的,孔子不讲政治,只讲为政。政治哲学是讲大的政治原则的,并不是讲具体为政的方法。
所以孔子就引用了《书经》里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书经》里不是讲过孝道吗!一个人在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家人、朋友,这也就是政治了。为政与齐家是一样的,实际上人们总认为治国难,其实齐家也难。有的人既然在社会上没有担任什么官职,至少在家里还是一个家长吧,何必一定要出来谋一个官职,才叫为政呢?
那么,为政的原则是什么呢?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的原则在于言而有信。所以孔子说,做人、处世、对朋友,“信”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一些当官主政的人,处理事情不能乱下决定,朝令夕改,使部下无所适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是这个意思。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輗和軏两个字,是古代车子上的车杆子。大车是牛车,輗就是牛车上一根用来套在牛肩上中间的大梁子;小车是马车,軏就是马车上挂钩的地方,这都是车上的关键所在。他说做人也好,处事也好,为政也罢,言而有信,是关键所在。有如大车的横杆,小车的挂钩,如果没有了它们,车子是绝对走不动的。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也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十世”表示久远,指千秋万代后将来的世代。子张问孔子是不是可以先知,预言将来怎么演变。孔子就讲到夏、商、周三世,引用过去以代表将来。
子张问孔子,对于时代的演变你知不知道?孔子说知道啊。殷商的文化不是由夏朝的文化演变而来的吗?只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夏朝原有的文化,有的减损了,有的增益了。但增益也好,减损也罢,总归是由前面的历史演变而来的。殷商以后是周朝,所以周朝的文化又是从殷商渐变而来的。“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周代的文化也是要变的,而将来的历史演变,不必说下一代会变成什么样子,就是千百万年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也是可以知道的。
孔子不是神灵,大家都不是神灵,没有先知的能力,但是凭借人类的智慧,多读历史,就可以知道过去。循历史的轨迹可以知道过去,同理,也就可以知道未来了。所以将来的历史,未来的时代我们也是可以推断出来的。
我们读中国历史,对于从政的人,始终要注意一个道理,所谓“百年大计”。对于一件事情,一个政策,要目光远大,至少要看到百年或几十年以后的变化与发展,这是古人政治的道理。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祭鬼,是指敬祖宗,拜祭祖宗的灵魂。可祭祖不能乱祭,只祭自己的祖宗,否则的话就是拍马屁(谄媚)。 “见义不为,无勇也。”看到应该做的事情,不敢去做,没有勇气。怎么说如何为政时,却说起了祭鬼,又是“义”、“勇”的。
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智、仁、勇就无法从政,或是不应该从政。为政就是要有一种牺牲精神,要智、仁、勇齐备,看到该做的就去做,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
很多时候有许多人是见义不为,对许多事情,明明知道应该做,却多半推说没有办法而不去做。我们做人也是这样,“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譬如,明智抽烟有害,不应该抽,这是“看得破”,但口袋里总是放一包香烟,这是“忍不过”。对于许多事,理论上认为都对,做起来就认为体力不行了,这就是“想得到,做不来”。对个人的前途是这样,对家里的事是这样,对天下事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