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学期开学,关于“双减”政策落地,成为当下教育系统的热点话题。如何有效实现“减负”“提质”?我认为学校、教师、家长应形成合力,三位一体,助力“双减”政策的落实。
一、学校,特色办学
一位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发展的掌舵者,是“减负”“提质”的第一责任人,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突出“五育并举”,意识到“双减”的最终目的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切实实现“减负”“提质”。
1.重构学校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将丰富的特色课程与学校的课后服务结合起来。科学定位和整体优化学校教育课程育人体系和学校课后育人体系的关系。如果说,学校课程育人体系以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着力提高国家规定的必修基础课程实施质量的话,那么,学校课后育人体系则应立足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别化、实践性学习需求,满足学生“作业、实践、扶弱、特长”等多样化学习与发展需求。这两个体系,一个致力于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基础,一个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愉快、童年的幸福。
2.改革评价制度去除唯分数论,多一些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尺子。把学生学习状况、综合素质和成长环境等作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构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推动单一的学业成绩评价向教育质量的综合性评价发展。科学合理的评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师,高效教学
教师是“减负”“提质”的落实者,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提高效率,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效率。向课堂要质量,向辅导要精准,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切实承担立德树人的重任,才能打消家长的顾虑,缓解家校矛盾,这也是“双减”政策成败的关键!
1.精心备课研读课标,牢记所教年段的目标。解读教材,弄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结合学情,设计教学活动。
2.上好每节课精细化管理学生时间的观念,精打细算地把学生的每一分钟和每一份精力都用好用充分。面向全体学生,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让课堂有趣,让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真的参与其中,并进行师生、生生对话。主动尝试创新,即使是传统科目,也有可能因为组织方式的变化而变得多样,课堂变得特别。同时,丰富的教学法也更能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3.科学设计作业作业设计有减有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注重增强作业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负担保持在合理、适度的范围之内。在校内适当安排作业练习,设计当堂清练习,当堂作业当堂写,不把作业带回家,亲子交流增加,孩子入睡早、心情好,幸福感就会满满的。
4.要进行个性化辅导从有限的作业中找到有效的反馈,再去精准地帮助有需要的学生。为学困生弥补不足,为学有潜力的学生拓展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们尽显其能、各得其所。总之,做到统筹兼顾培优、促中、补差,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家长,有效助学
家长是“减负”“提质”的重要支持者。学生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因此,工作中要突出家校沟通,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发生。
1.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品德教育。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环境影响着儿童真善美观念的发展,其中学校教育容易培养“真”,家庭教育容易培养“善”,而同伴和媒体容易培养“美”。学会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家庭教育最根本、最有效的职能。家庭生活及其向社会生活的延伸,为儿童的道德成长提供了最丰厚的土壤。
2.大力推进家校协同育人在全面发展上要协同,要求“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在习惯养成上要协同,“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保护视力健康,防止网络沉迷。
3.家长成为教师的同盟军与教师一起研究什么原因造成孩子学习困难,如何改变孩子的学习习惯。在陪同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家长都必须成为“教育者”,家长更大的责任在于陪伴,家长也要了解教育规律,不做揠苗助长的事,要支持学校各项活动,让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尊重,感受到责任。遇到孩子成长中的困惑,家长还要积极与教师沟通,家校携手育人才是王道。养和育都是父母的责任,无论养还是育,都需要教育智慧。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双减”政策下,学校、教师、家长,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严把教育质量关,担负起责任,做到办学有特色、教学求高效、助学有实效,使教育更加理性、课堂更加理想、教师队伍更加高效、课后服务更加丰富、家校合作更加密切,学校就一定能够担负和发挥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