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城很小,道路虽然算不上很宽阔,相对来说比较平直方正。值得称道的是设置有独立的自行车道,如果在二环以内活动,似乎电动自行车更方便,更快捷。
除非不得不的情况很少开车,所以电动自行车使用频率非常高。周末接送娃儿上课、农贸市场买菜、超市打酱油、陪李高工逛街、偶尔出去撸串喝个小酒……更乐于骑电动自行车出行。
骑电动自行车,不用伸着头,撅着屁股使劲蹬,就能轻松的穿梭在大街小巷,不用担心堵车,不用考虑停车。
在济南骑电动自行车非常普遍,于别人来说很正常的事情,就是一个交通方式,于我来说还多了一个情怀,实现了一个耿耿于怀的设想:自行车终于不用蹬了,享受的就是那个感觉。
刚上初中的时候,到学校大约三四公里的乡野泥土路,一辆大金鹿自行车伴随了整个初中岁月。每天往返三趟(早晨有两节课晨读,不知道现在改了没有?),真是骑的够够的,总觉得那条路好长。每天骑自行车成了身体和心理的负担,那时候简单的愿望就是自行车不用蹬,只需掌握着方向就能前进!
十三岁,比自行车高不了多少,体重也只有六十五斤,那台能载二百斤粮食的大金鹿和我的体重不分上下。虽然把座位调到了最低,还是才刚刚用脚尖能踩到脚蹬,驾驶起来很是费劲,每每到学校汗水都湿透了衣背。
遇上恶劣的天气,想的最多的就是:这个名字叫‘’自行车‘’的家伙为什么不自己走呢!?当然那时候社会还没有电动自行车的概念,哪怕是摩托车也只是很少见,邮递员骑的电驴子长得和现在送外卖的代步车差不多,自己家拥有就从没想过。
有一次下午放学,刚走了一半的路程下起雨来。泥巴塞满了车轮胎和泥瓦之间的缝隙,即使用树枝剔除干净走不了几步还会塞满。使劲往前推,轮胎在地面上完全是滑动摩擦。天黑下来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自行车推不动,更搬不动,扔了还不舍得。满脸有汗水,有雨水,非常狼狈!虽然穿着雨衣,到家的时候棉袄棉裤也已经湿透了,不知道是雨淋透还是汗水浸透的。
还有一个冬天,北风裹着雪花,路面上结了一层冰,溜滑。骑自行车根本无法保持平衡,一个屁墩摔在了地上,大衣在屁股的位置沿中缝裂开了。幸好车子后座长期缠着一根备用绳子,把自行车放倒在冻成冰的路面上,用绳子牵着不太费力就拖回了家里。
这只是记得比较清楚的两个故事,脑海里模糊的印象就是自行车很沉,有时候要站起来,伸着头撅着屁股使劲蹬。当时最大的希望就是和它的名字一样,不用使劲蹬的自行车就会载着我轻松前进。
再走那条走过n+遍的路上,它变得很短,很陌生。能看到成群的骑着电动自行车背着书包的学生,正匆匆的去学校的方向。
现在想来那时我所希望拥有的自行车,就是我们现在骑的电动自行车,加油就走,轻松愉快!
现在每次骑电动自行车,都能能想起我的大金鹿自行车,想起那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