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主要记录了我读这本书时候的心流,比较偏意识流,而不太算是读书笔记。
第一章:云时代来临
云是一种租用模式?既然租用是潮流,所有的拥有物岂不是都可以租用?房子、车子、大型家电都是会折旧的,既然产品不断在更新,而人又无法真正拥有这些外在事物,何不以租用的方式来拥有这些东西?当然房子比较例外,人们购买房子本质上不仅是房子,还有购买了gov对房子的政治背书和法律背书,而这些是比较难以用钱买到的。
云计算真的能促进民主化和共产时代来临吗?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民主和共产必定建立在极大的生产力富余之上,而云计算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带来生产力的变革,极大促进生产效率。但只要是人参与的技术,就不能保持技术中立,而是会赋有人和社会的属性在其中。云计算在我看来,也代表着某种程度上的中心化和垄断,只有通过制度和技术,从底层建设上防止这种垄断,才能避免技术成为资本的工具,政治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这个效果,但其取决于政体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当然,目前呈现出来的云计算格局同样由于文化的原因是多强并争的局面,至于跨国公司与政体间的抗争,目前来看还没有到这一步。
关于云游戏。“在线游戏有能力引导人们利用人类直觉和三维图形匹配解决挑战性的科研课题。”在对游戏的认同上,我不仅与作者一致,并且我对游戏的认知和信仰远超于此。首先,游戏(当然是前沿游戏)是超前的综合艺术,其包含了先进的意识形态(游戏的剧情、人物塑造、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体系等)、先进的艺术体验(音乐、美术、运镜、声效、画面叙事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画面渲染、声音渲染、光线追踪、流体力学、刚体力学、反馈、计算机图形学等),其提供的交互模式也是传统艺术形式不能提供的,在此举个不错的游戏例子:底特律变人。第二,游戏是超意识形态的,游戏自发的就能吸引各类人群,其本身是超越种族、性别、国家、意识形态的,也许游戏本身如同传统文化作品,有意识形态输出的作用,但任何人参与的事务包括科研,都不能完全避免带有人的属性在其中。而游戏作为一种艺术,自发的就能超越意识形态在全人类之间流通,某部科幻电影中,一个小男孩以为是打完了一盘游戏,战胜了某个星际文明,而实际上这不是游戏,而是现实。游戏本身就是一种计算,只可惜目前的游戏信息含量太低了,完全无法模拟现实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云计算真的能给商业带来革命吗?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个概念是近年来提出来的,但这种模式其实早已存在,所以这个概念并不能带来什么东西,但是能促进这个思想的传播,思想是会实体化的,是有力量的。真正带来革命的,是其实体创造出来的价值,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存储、大数据等,降低成本,挖掘数据价值,重塑社会体系。IT革命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极大程度的降低信任成本,而信任成本是商业模式中最大的壁垒。
云计算与战争。不得不说,网络将是未来兵家必争之地,算力就是战力。网络、极地、太空、深海,新的国际竞争领域也需要IT行业的支持。
第二章:云重要吗?
重要,不能说因为所有人都有电或者水,所以电和水就不能带来竞争力了。这其中有先发优势。云的出现是规模化经济的必然。但我经常提一个观点就是,作为整体的属性和作为个体的属性不一定是趋同的,或者说站在不同的尺度上要考虑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云对于未来而言是重要的,但对于当下的个体而言,除非它能带来足够的价值,否则贸然考虑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企业重要的是考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什么,把这一点搞清楚,各种技术才能锦上添花。
第三章:云战略
云是一种战略,不是一种战术。“定制、个性化、情境化都是实现更高客户互动水平和亲密度的手段,而这都可以通过超出纯粹IT的云服务来推动。”对于业务不大的经济体而言,云似乎没那么重要,但规模到达一定的经济体,云就显得必不可少了。
第四章:向传统发起挑战
关于花费。云计算是一种过度需求吗?集中化有很多的优势,调度和灵活性是其中之一,有了调度和灵活,就更方便布局长远。
第五章:什么是云?
无论是IaaS,还是PaaS、SaaS,在我看来都不过是封装后的解决方案,提供便捷低成本学习的接口供普通人使用,计算机的发展在我看来,就是不断地封装、模块化、接口化,从底层的芯片,到操作系统、TCP模型、APP等,都是把一个个方案封装后提供接口供其他人调用。包括当下比较热门的微服务、容器,都是封装化的解决方案,说起来容易,但理念的提出和模型的建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新月异的需求促使,前沿大脑们不断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被筛选下来的就成了我们一个个流行的技术。
当接口还比较复杂,学习成本还比较高的时候,这其中就还有再创造的价值。比如服装,人们需要的不是服装这一个产品,而是基于服装的关于保暖、遮蔽、时尚、舒适度、个性、偏好、价格、使用场合等的综合的一个解决方案,但零售商们往往只提供服装这个产品,因此我们还需要销售、定制、设计师、造型师、穿搭博主等等其他降低学习成本的这些解决方案。当大数据出现后,这其中的部分价值容易则被技术带来的红利给占据。当有一天,人们通过前端就能得到一套完整的服装解决方案,那这是不是技术带来的极大红利呢?
第六章:战略和价值
比较优势。我之前学习到的是,人要纯粹、专注,只培养核心竞争力;在企业这里也是一样,比较优势经济理论认为,企业应该专注于做到最好的那部分工作。
交付成本。自己体验了一下阿里云和AWS的功能,随时随地按需使用,灵活便捷。如过我原本要部署服务器,恐怕需要招一些工程师,买一些服务器之类的,而且需要运维和较长的交付周期,而云产品简直不要太便捷,只要前段点点点加一些命令就能完成。
光云是支撑不了太大的业务的,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就所向披靡。
第七章:云计算的适用性
比起云这个概念来说,云提供者和云接受者都要考虑清楚的一个问题就是,我能用云来干什么?比起IaaS,PaaS,可能SaaS更具有普适性吧?毕竟对于大部分需求而言,是要一整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还要我去付出学习成本。
在这一章里,作者指出通信的价值不能小觑。而我更要扩大通信这个概念的外延,即任何信息的流动。在互联网如此发展的如今,很多人可能以为信息壁垒不存在了,但是现实可能没有人们想象中的美好。首先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流通就是受到沟通漏斗模型的影响的,因此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失真,因此信息壁垒并不是很好的就能去除的,这其中仍存在着巨大的价值。就比如高等教育,如果一个人因为各种因素不能接收到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可能就与这类信息无缘了。而云的建设,作为未来的基建,能更好地消除地区间的不平衡,使得信息流通的速度加快。
第八章:需求困境
这一章就提到需求的不可预测性,和我目前处理问题的非线性模型保持一致,即chaos theory(混沌理论)。
在读这一章时,我又想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就是填补周期性,既然现象具有周期性,那能不能用低潮期来为高潮期作预备?如果性能能跨时空借用就好了,如果能实现跨时空调度,那不就不必担心低潮时的性能浪费和高潮时的性能不足了吗?这种思想在经济模型上是否有应用?比如在人身上,人也是有周期性的,从劳动力来说,高潮期(青年期)的积累可以填补低潮期(老年期)的算力不足,以此来达到整体的一个均衡。或者情绪的周期,低潮时的调整可以为高潮时做出充足的准备。在个体身上跨时空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团体身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好的一些解决方案,比如朋友,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保持一个顺境,那么在朋友则能帮助我们达到一个整体的均衡,但首先要做的是为朋友创造价值,包括情绪价值等。比如云计算,既然一个企业不能达到性能的平衡,那我多个企业共用一朵公有云,错开时空,不是就能达到更好地资源利用了吗?
作者提出追赶需求和塑造需求两种方案。追赶需求总会落后于需求,而塑造需求也是近几十年来资本的惯用手段了。消费主义就是塑造需求的产物。当然,看得出作者对追赶需求的追赶与我想象的不同,如过发现需求也算追赶需求的话,满足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也是很多创业者积累资本最好的方式之一。需求模型,我也可以转化为信息模型,需求本身可以看做是对信息的需要,比如低价产品,比如知识,比如新技术降低成本,这个社会哪里信息流通还不够充分,哪里需求就还没被满足,哪里就还有巨量价值可以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