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归音——《群山回唱》

“ 走出对与错的观念,有一片田野,我将与你在那儿相会。 ”——鲁米

如同《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的另一部作品《群山回唱》也是一本扣人心弦的书,它让我短时间内读过的其他小说黯然失色。

群山回唱,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有着绵延生命之旅的隐喻。人生就像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景万物生,一得一失竟相似。当我们在山间高喊、对渐弱渺小的声音怅然若失时,隔一会儿又聆听到了山谷的回音。生命是失而复得、用爱归音的过程。

《群山回唱》就是如此。

在阿富汗贫穷的村庄沙德巴格,3岁的帕丽由于舅舅的牵线,被卖给了喀布尔的富人,被迫与哥哥阿卜杜拉骨肉分离。历经了六十年的世事变迁,帕丽最终于魂牵梦绕的哥哥团聚。故事以帕丽一家三代的悲欢离合为主线,零碎的人物故事为复线,展开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巨幅拼图。在战争、生死、承诺与谎言中,各个人物的命运最终被盘扣在一起。

在我心目中,移民美国多年的卡勒德·胡赛尼无疑是一位会讲故事的阿富汗人。他的作品,都深深根植于那片故土,孩童、男女都是土地上的风景。从二十世纪中期的安宁,到苏联的入侵,再到塔利班的迫害......读着《群山回唱》这幅镌刻着阿富汗六十年变迁的风俗画,你会觉得那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但无论富裕与贫穷,幸福与痛苦,在作者的柔软细腻的笔触下都渗透着最真实简朴的美。正如书中引用的波斯诗人鲁米的诗句:“今天,我看到了我在寻觅的容颜,我看到了闭月、羞花,无法度量的优雅。”

梁衡先生有言:“一部好的作品需要整整一生去读。”虽然我认为《群山回唱》还没有如此夸张,但它确是一部充满多义性的哲理录。胡赛尼的深意,不是冷峻辛辣的鞭挞,而是温暖人心的良药。在踉跄前行中,你总能在他们身上找寻到丢失的那一部分自己。在我看来,帕丽的故事就是人生由反抗到妥协的映射。鲁米说:“走出对与错的观念,有一片田野,我将与你在那儿相会。”生活没有对错,你无法将它红牌罚下。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你之所以反抗,不是因为你没有和世界妥协,而是因为你没有和自己和解。和解,是在心里留下一个位置,你容得下生活,生活就容得下你。生活在激起你反抗的同时,也用接受降服了你。借由《群山回唱》,胡赛尼达成了与现实的和解,完成了真正对自我的剖析,这部作品也因此少了前作动人心魄的人性关怀,却多了几分移民者的彷徨不安,几分斗争过后的释然。

我们也许都曾孤身一人迷失在连绵的群山之中,但只要我们放声呐喊,群山便会回应。它们会填平我们的不安与忧惧,然后告诉我们:你失去了外物,却找回了自己——与自己和解,便是人生最真切的“以爱归音”。


“I ran. A grown man running with a swarm of screaming children. But I didn't care. I ran with the wind blowing in my face, and a smile as wide as the Valley of Panjsher on my lips. I ran.”——《The Kite Runner》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