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2日晚,又偷得半刻清闲,坐在我的书桌前读书,继续读着《群山回唱》,马上接近尾声,就读的更细致更认真了,因为想好好记住这结局。不到一个小时,剩余的几十页已经被我看完,指尖划到最后一页,这时夜依旧很黑,空气依旧很冷,心里却涌起一股子情感,这情感似乎汇合成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今日午后,想写下这最好安排的前因后果,愿所有的久别终将相逢,即便你已经不认识我,可我还是要到你的身边去,回忆也好,陪伴也罢,这份情感关乎血缘,更是关于爱。
卡勒得·胡赛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的喀布尔市,后来跟随父亲迁往美国,是美籍的阿富汗裔作家,他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三部作品:《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唱》。三本小说我都一一阅读过,书中每一个主体形象似乎还在脑海里萦绕,比如阿米尔、哈桑、莱拉、玛利亚姆、阿卜杜拉、帕丽等等,种种情节犹在心间,却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爱,如何牺牲,如何承担责任,又如何幸福。一直认为,读书要读出属于自己的收获,读出自以为的小幸福,或者读出一小声的叹息。
《群山回唱》整部小说分为九章,形式类似于短篇小说集,每一章都有一个第一人称“我”来讲故事,悲伤与温情同在字字句句。1952年,10岁的男孩阿卜杜拉和3岁的妹妹帕丽生活在贫穷的阿富汗村庄沙德巴格,哥哥对妹妹十分疼爱,骨肉亲情,却经历了一场永生难以挽回的骨肉分离之痛。兄妹二人的母亲在生帕丽时死于大出血,父亲萨布尔是一个卖苦力的老实人,勉强支撑着家庭艰苦度日。他无力拉扯两个孩子,就娶了继母帕尔瓦娜。帕尔瓦娜的哥哥纳比在喀布尔一户富裕人家瓦赫达提家里做司机和厨子,女主人妮拉是个漂亮有才华的诗人,却一直无法生育。纳比舅舅在中间牵线,帕丽被卖给了妮拉,开始了与哥哥阿卜杜拉长达58年的分离生活。
故事慢慢展开,一个人讲着一个故事,在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中,而每个故事又都被连成一个整体。在读书的过程中,塔利班,恐怖袭击,暴力组织等字眼在我的脑海里慢慢有了概念,我也开始体会着其中的滋味,而对于这些我不想说太多,因为太过残忍,就像伊德里斯说的,“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个悲剧”。小说一开头,一位父亲为了哄睡孩子在讲一个故事,非常吸引人,故事中父亲最爱的小儿子被魔王带走,父亲历尽艰险来到魔王的宫殿,却发现儿子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伊甸园并没有死,过着无忧无虑丰衣足食的生活,魔王给父亲两个选择,要么带回儿子继续过随时都会饿死的日子,要么留下儿子并喝下黑色魔药忘记这一切,父亲最终做出痛苦的抉择,独自离去,忘记了这一切。读完书时,才恍然大悟,这故事已经为整部小说的结局奠定基调,一切的失去和分离在这里已经开始,而我们并不知道,如果知道了,难道就不会失去吗。故事中的巴巴·阿尤布说“一定要有所得,有所失,才谈得上勇气。可我来这儿不会失去任何东西。”魔王说“你会失去生命。”“你已经夺走了我的生命。”
讲故事的父亲就是阿卜杜拉和帕丽的父亲,就是因生活所迫将帕丽卖掉的父亲,对于这个人物也不想过多分析,毕竟他只是受贫困洗劫受战争迫害的一个可怜人物。帕丽和阿卜杜拉两兄妹的分离是整本书都在聚合的焦点,而他们分开的58年里又充斥了很多人和事。人物上从阿卜杜拉到帕丽到纳比到瓦赫达提到妮拉,从纳比到马科斯,从马科斯到他的母亲以及母亲的闺蜜,从瓦赫达提到他的邻居以及邻居的儿子们,最终回到阿卜杜拉的女儿帕丽,两个帕丽相见,地点上从沙德巴格到喀布尔到巴黎到圣何塞。人物都是些平凡的小人物,却跨在了时间的大沟大壑之上,被时间无情的催着老去,也被时间记录着变化的痕迹,承担着无法言说的痛苦与责任,最终有死有伤,令人不免叹息。
在读书的过程中,书里很多地方都涉及到分别,分离,于是心里一直涌动着一个“失”字,这种“失”可能是“缺失”,或者是“遗失”,又或者是“失去”,是一种缺失感,那么这种缺失感该如何来描述呢。阿卜杜拉失去了妹妹,与妹妹分开长达半个多世纪,这样半个多世纪的喜怒哀乐对方都不曾知晓不曾参与,骨肉至亲,却这样音讯全无,是一种痛彻心扉的失去。那个父亲虽然被生活所迫才卖掉自己的女儿帕丽,但又何尝不是一种失去,怎能不是失去呢。纳比暗恋着才华横溢的女主人妮拉,妮拉带着收养的女儿帕丽在瓦赫达提(帕丽养父)病重时去了巴黎,于纳比而言,心里怅然若失,于瓦赫达提而言,他同性恋着纳比,虽得以陪伴,又岂是得到呢。失去是互相的,失去的痛苦能引起共鸣,能冲击人的内心。有失去才有故事,能失去才能有所得。如果没有五十多年前的分别,哪来五十多年后的重聚,只是意义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这漫长又短暂的一生,经历的分别又会少多少呢,那就在分别失去之前用力生活,在平淡日子里也能闻到花香,看到亲人的笑脸,就像炉火烧的正旺,请伸出手来。
始终保持心底里的最后一点温暖,努力做一个幸福的人,努力拥有幸福的能力。帕尔瓦娜与姐姐马苏玛之间也曾彼此伤害,但最终相互和解,以成全对方而善终;伊德里斯没有回复罗诗的最后三封邮件,在签书会上未说出“对不起”三个字,但罗诗却在书上写下“别担心”;马科斯等了半辈子终于等来母亲的认可,她说“你做的是好事。你挺让我骄傲的。”虚掷的蹉跎的光阴瞬间有了微光。这些人一开始或多或少都执拗着自己的想法,执拗的同时也伤害了别人,幸好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都意识到了唯有放过自己,宽容他人,才能感到心底坦然轻松,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幸福吧。幸福的前提是成全和牺牲,幸福固然人人爱之,但大多时候它是生长于牺牲之后。书中大多的故事都是以温暖的色调结尾的,虽然看来历尽苦楚,并且已经在经年之后,好在终于等到温暖的那一刻,比如马科斯把母亲的手拿在了掌中。
要相信你等着的人,终将相逢,即便不能相逢,也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在你的身边。帕丽嫁给埃里克之后,生活幸福,生了三个孩子:伊莎贝尔,阿兰,蒂埃里。这三个孩子也都各自成家立业,拥有了自己的孩子,过着平凡的日子,就像我们的日子一样。但帕丽始终惦记着那一场漫长的分离,始终想念着儿时的哥哥,始终梦着沙德巴格喀布尔,她想回去看看那些念想如今已经变成什么模样。阿卜杜拉给自己的女儿取名“帕丽”,这一定是对自己妹妹最深切的想念,这个“帕丽”就是妹妹帕丽在他身边的另一种存在方式,一种思念的寄托。女儿帕丽亦把巴巴的妹妹帕丽想象成自己的秘密伙伴,双方在各自的努力下终于相见,她在机场接到已经是小老太太的她,彼时唯有高兴。帕丽在五十八年后见到了自己的哥哥阿卜杜拉,声音哆嗦着说道“你好,阿卜杜拉。我叫帕丽。真高兴见到你。”他慢吞吞的点点头,有些茫然和困惑,已不认识当年那个自己背在背上的小妹妹,就好像小说开头魔王给父亲的黑色魔药一样,喝下去就忘记了这一段故事,依旧过着自己的生活。阿卜杜拉虽然已经患病不认识眼前的儿时的妹妹,但珍藏着的茶叶盒里的羽毛令妹妹帕丽哭出声来。
她说“我们俩,阿卜杜拉和我失散的时候,他受到的伤害比我重得多。我比较幸运,因为我年纪小,这一点保护了我。Je pouvais oublier(法语:我可以忘掉)。我还能享受遗忘。他不行。”
她说“我不知道这羽毛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它的故事,可我知道它的意思是,他想着我。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想着我。他记得我。”
不认识不记得又怎样,他们终究在这人世相逢了,并且还有余生去陪伴,不是也很美好吗。美好的是阿卜杜拉还能唱出小时候唱的“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待在纸树影子下。”美好的帕丽也回应着唱出了“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晚风把她吹走了。”他们心底里最纯真的回忆便是这温柔的歌声。
群山也跟着你们唱起了歌,回声响彻山谷,飘到每个人的心头。
生在人世,荆棘满布,障碍丛生,会有很多的苦楚、酸涩、艰辛和难言摆在我们生活里,该怎样去面对去释怀呢。当我们身处于看不到尽头的群山之中,迷茫迷失,寻找不到一丝曙光时,又该如何走出去呢。那就让我们放开声音,呐喊一声,喊出内心里的不快,喊出生活中的艰辛,因为群山必有回应,因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