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4日开始阅读《晚熟的人》这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作品。
读完莫言《晚熟的人》后,内心被触动却又难以名状的感觉。那种沉浸在文字中,合上书本后依然余味缭绕的体验,正是阅读莫言作品最大的魅力。
举重若轻:这是最贴切的词之一。莫言能用最朴素、甚至带点乡土幽默的语言,承载起时代洪流、人性复杂等极其沉重的主题。他仿佛不费力气,就把千斤重担化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
含蓄隽永:他的道理不说破,不直接说教,而是藏在故事的褶皱里,需要你反复咀嚼才能品出深意。就像一杯好茶,入口或许平淡,但回甘悠长。
荒诞中见真实:故事里常常有夸张、魔幻甚至滑稽的情节,但这种“荒诞”恰恰是那个特殊时代最真实的底色。笑过之后,心底会泛起一丝悲凉和深思。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通过一个村庄、一个小人物、一件小事,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波澜壮阔与阵痛。你读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文本的“留白”艺术:如同中国水墨画,莫言的叙述也讲究留白。他没有把所有的答案都告诉你,而是在故事之外留下了巨大的思考空间,让你参与进去,共同完成对故事的解读。
1. 关于“小故事讲出大道理”(举重若轻,以小见大)
莫言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不扮演全知全能的“历史法官”。他退回到一个亲历者、旁观者,甚至是“被调侃”的角色(比如书中的“莫言”本人)。
视角的平视:他写的是他的老乡、他的表弟、他童年的玩伴。这些人物有血有肉,有优点更有缺陷,非常真实。道理不是凭空降临的,而是从这些人物的命运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道理是“品”出来的,不是“听”来的:比如《晚熟的人》中蒋二的形象,你读的时候会觉得他可笑又可悲,但读完回想,你会思考什么是“晚熟”?是厚积薄发,还是一种在畸形环境下的生存策略?这种对“聪明”与“愚蠢”、“早熟”与“晚熟”的辩证思考,是故事本身带给你的,而不是作者强加的。
2. 关含蓄隽永,文本留白)
莫言的语言有强烈的画面感和节奏感,融合了民间口语的鲜活与文学语言的精准。
· “炼字”的功夫:他可以用一个极其贴切的比喻或动词,让人物瞬间立起来。这种精炼不是简单,而是高度的浓缩,每个词都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和表现力。
· 回味源于复杂性:他笔下的人物很少是非黑即白的。好人也有私心,“坏人”也可能有令人同情之处。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性的真实刻画,让故事避免了简单的道德评判,从而值得反复品味。每一个年龄段、不同心境下去读,可能都会有新的发现。
“用二十天沉浸于莫言的《晚熟的人》,合上书页,仿佛不是读完了一个故事,而是走完了一段漫长而熟悉的乡土旅程。莫言的笔触,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智慧,他将时代的惊涛骇浪,化作了高密东北乡一隅的涓涓细流。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小人物传奇,实则是一面面棱镜,折射出光怪陆离的人性与社会变迁。
他的语言精炼如刀,三言两语便能刻画出一个灵魂的轮廓;而故事的余味却绵长如酒,在掩卷之后许久,才慢慢发酵出深沉的苦涩与回甘。他从不急于说教,只是平静地讲述,将巨大的思考空间留给读者。这种‘含蓄隽永’的魅力,让阅读成为了一次次与自我对话的契机。